![大殿](/static/assets/images/nopic.gif)
大殿
大殿,我想你,想得我牙根直痒痒。以前的我总认为你鄙陋、寒碜,你是下里巴人,登不上大雅之堂。然而,在离开你那里三十年后,我读书行路,总想寻觅一座能替代你的像少年时的精神殿堂,最后发现,自己永远是异地流浪
大殿,我想你,想得我牙根直痒痒。以前的我总认为你鄙陋、寒碜,你是下里巴人,登不上大雅之堂。然而,在离开你那里三十年后,我读书行路,总想寻觅一座能替代你的像少年时的精神殿堂,最后发现,自己永远是异地流浪汉,是他乡过路客,世间竟没有一处能让我疲劳的双脚安歇,没有一方能让我孤寂的灵魂栖息。每当想你的时候,你还紧挨着那条千年宛襄古道,西滨潺缓清澈的白河;想你的时候,你还有伫立在高高石阶上的主殿,大殿高脊挑檐,巍峨壮丽,配殿偏室宛转回环;想你的时候,你已成莘莘学子的精神殿堂,晨起,童子把卷,书声朗朗,静夜,你开启学子求知追梦门扉;想你的时候,你见证了少年同窗深厚情谊,你宽厚博大庇护了少不更事孩子们的荒唐、幼稚,我行我素、天马行空。每次在梦里,你历久弥新。大殿,你的名字应该叫大成殿,你属于这座十里八乡闻名的文庙的主体大殿。这座文庙曾经出现在宛城瓦店镇界中村的东南一隅,它的历史多悠久、规模多宏大已经无从得知,即便问起本地耄耋老人也语焉不详了。但我可以从你的巍峨、配殿的繁琐及周边遗存的石块、树木、池塘,想像这里繁盛时的一些状貌:这座文庙应该是两进四合院的制式,有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碑林亭等建筑,有放生池、荷花池等景点,隙地遍种花木,当时已初具规模。每年有当地教育官员、鸿儒乡绅、莘莘学子参与的春秋两祭,仪式隆重,万人空巷。在封建时代,一个小小集镇竟耗费巨资建造一座供家乡子弟读书的文庙,可以想见此地耕读传家、徽墨飘香的浓厚文化底蕴。但以后渐趋式微,犹如一颗明珠沉落于灰土之中,只留大殿饱经沧桑仍然屹立在那里,好像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当我第一眼见你的时候,虽然还有一些配殿偏室和你相伴,但你的风雨沧桑、颓废残破显示出了孤独寂寞、惆怅惘然。也许受到了感染,我迟疑地迈着脚步一阶一阶向上,不记得有多少阶了,但清楚地记得台阶都是一丈多长、近五寸厚的大青条石,条石已经被无数孜孜向学的师生磨得光滑无比,两扇硬木大门赫然立于台阶尽头。大门无奇,吸引我目光的是镂刻在门扉上的《论语》叙事木刻浮雕。大门本应该是朱红底色,金色木刻浮雕,经岁月风雨剥蚀,失去本来光彩,但人物鸟兽仍栩栩如生,精彩故事呈现眼前。上首的是“孔子周游”:公元前497年,三月,春光明媚,孔子为季孙氏所迫,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生养他的故土——鲁国。沂水清波濯吾缨,浩歌一曲伊人行。在众弟子的簇拥下,疲马凋车,孔子开始了周游卫、匡、陈、郑、蔡、楚等大小国家艰辛历程。十四年里,他被无视,被嘲笑,被拒绝,被追杀,落拓潦倒,如丧家之犬。但他自信极坚,还乐在其中,只为了传道授业不息,为了宣扬仁义礼乐不止。
下幅是“颜回好学”。画中内容应该是《雍也》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却英年早逝,享年32岁,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在孔门弟子中,孔子称赞颜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用力去推那厚重的殿门,“吱咯咯”……空灵悠长,声播远方。按理说,殿中央靠后门处应该有一座孔子塑像,像前是几案,上摆文房四宝之类,像后是装饰屏风,上梁有“圣集大成”或“万世师表”匾额;四周墙壁上或挂或绘有《论语》叙事壁画,东南角置有一口“大成钟”;殿内四根柱上应该有名人墨宝,有一“懵童学规”标牌立于柱下。然而这些都没了,一件也不剩!到哪里去了?偷了,抢了,砸了,烧了?这些有形之物是祖宗们含辛茹苦换恶报,四处布施挣来的,而又被自己的亲子孙们堂而皇之地劫掠一空,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那些无形的汉民族所崇信的“仁义礼智信孝廉”这些根文化也被五花大绑地拉到人前批了,斗了,再踏上一脚,永世不得翻身。暖一颗心需要五千年,凉一颗心只需一瞬间!现在重新建树起来吗?谁能够。你?我?繁荣昌盛的现代社会呀,引进建造了基督教堂,供原罪的人忏悔;引进并改造了寺庙,供看破者遁世;土生土长的道观,供先富有者养生;遍地开建的迪士尼、开心乐园、休闲乐园,供享乐者寻欢作乐。文庙呢?不要说建到海外诸国去了,去蛮荒四夷广布中华文化之博大。
所幸的是这座大殿没被全毁,现在被隔成四间,幸运的是在本校任教的父亲分得一间作寝室。同样幸运的是殿南边两扇大门完整地保留着两幅木刻浮雕,那么北边同样有两扇大门,应该也有浮雕,太好了,果真有。上首是“杏坛侍坐”:内容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图是个小话剧,人物是孔子及四个弟子,背景是杏坛,事件是闲坐聊天。师生五人者,孔子60岁,子路51,曾皙39,冉有31,公西华18,可谓祖孙三代,乐学淘淘。课堂气氛自然融洽和谐,孔子慈祥亲和、循循善诱,子路鲁莽直率、忠厚朴实,冉有谨小慎微、面含谦卑,公西华善于辞令、卑亢有节,曾皙潇洒坦然、超然出俗。五人情态笑貌表现得酣畅淋漓,跃然纸上,力透木背。
下幅是“暮春咏归”:内容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瑟”是弦乐器,《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合奏,乐声如泉涌,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曾皙演奏的该是《韶乐》了吧!闭目静思,孔圣人的课堂上,学生自由论辩、各抒己见,弦乐声声、余音绕梁,读书做学问何苦之有,何乐而不为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道出了求学的知、好、乐三重境界。对学习感兴趣,主动求学,以学习为乐事,这该是万世师表的孔圣人要表达的学习真谛吧。后学之徒畏学如虎,学如苦海者,其本身对学习无趣罢了。乐学如曾皙,在课堂上为老师及师兄弟们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暮春咏归图”,这也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圣们想要表达的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礼乐治天下、淡泊宁静的和美世界愿景。后世儒生方士附会到儒家思想上的“三纲五常”“君臣父子”思想毒瘤该是昭然若揭了。
父亲的寝室在大殿的东北角那间,他常在办公室,不大来这儿住,这里就成了我的寝室,成了我们一群玩伴的乐
版权声明:本文由迷失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