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与家
方向和家,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组,我为什么把这样两个本来不挨边的词配在一起了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小时候(学龄前)我被父母送了人。别误会,没把我送别人,是送我去了乡下的爷爷奶奶那里。父母的本意是:爷爷
方向和家,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组,我为什么把这样两个本来不挨边的词配在一起了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小时候(学龄前)我被父母送了人。别误会,没把我送别人,是送我去了乡下的爷爷奶奶那里。父母的本意是:爷爷奶奶年龄大了,身边有个孩子蹦达着,也许会让老人的生活快乐一些。爷爷奶奶当然也高兴有个孙子陪伴在左右了。而我,一个刚刚记事的孩子,当然是哪里新鲜,好玩去哪里了。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意见”了。基于这样的三方面的“同意”,我被来东北看儿子一家,住了没几天的爷爷,领到了爷爷的乡下老家。
爷爷乡下的老家在华北平原。那是我,一个在高山峻岭中度过了儿时岁月的孩子,第一次知道了山外世界,还有没有山的地方。“一望无际”,“辽阔无垠”,“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等等词汇和词组,只有在那样的广袤的平原上,才能体会的真切。
乡下的老家是个小村庄,爷爷家住在村东头。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三间座北朝南的正房,两间西房,两间南房。据说以前还有东房,后来拆除了。东边只有一道围墙了。在南房与西房之间,是个“角门”,说是门,其实也是一个厅,前后贯通,做为进出的通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四合院。正房住人,西房里搁着两具棺椁,据说是爷爷在过了四十岁就为他们老两口准备好了的。年年都要油漆一次。南房里放一些杂七杂八的农具,院子里有鸡窝,兔笼等等,还有成垛的烧柴。种几拢菜,一家人够吃了。这样的四合院,在华北地区的乡下比比皆是。那时的乡下穷,大部分的房子是土坯的,有钱人在土坯外用立砖包一层皮,人们称之为“砖包皮”的房子,那就让人足以羡慕的不得了了。
乡下的房特讲究。特别是住人的正房——北房。一定要座北朝南,端端正正,马虎不得。也就是从老家的房子开始,我有了方向感。知道了以家为中心,面朝南,背一定朝北。右手边是西,左手边是东。当地人也是这样指示方向的。他们讲东方,一定说“家东”,讲西方一定称“家西”,以此类推。把这家南家北的广而告之,就成了“你大姨去了家西”,“他四舅在家北”等等。
多年以后,我长大了,后来来美国了。美国人不信这一套。房子盖的什么方向的都有,脑海中在用“家东,家西,家北,家南”的不灵了。可我还是依然不会转向。无论怎么转,方向在我的心中依然清晰可辨。有朋友很佩服我的方向感,可他们不知道,在我灵魂深处里早以根植了一个“家”的大方向,爷爷乡下的那个座北朝南的北房,在我的心中扎根多年,即使走到天涯海角,只要我把某个标的当作心中的那个“家”,方向就自然而然的清晰了。根本就不用刻意的去“辨”。无论老美把房子建成什么方向的,我心中的那个四合院永远都不会改变方向。永远不会。虽然那是一个用土坯堆就的四合院,可那里以经深深的埋下了我的根。
“家东,家西,家南,家北。”带有浓厚口音的这四个地方性方位名词,陪伴我度过了童年,少年。让我见识了中国从大隋就开通了的京杭大运河的气概,还有那条贯通中国南北的京沪铁路的风采,还有华北平原的草草木木,砖砖瓦瓦……
哦,华北,漂泊在异国他乡,你依然那样清晰的出现在我的梦中,让我时常的陶醉。
哦,心中有了家,流浪在天涯海角,又怎么能迷失了方向?又怎么能找不到家?
版权声明:本文由迷失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