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的感动

遗忘的感动

百端待举散文2025-02-06 03:12:14
连绵的山,蜿蜒的河,包裹着十几栋民房。石砌的墙,泥做的瓦,简朴中透着沧桑。路是援山势而建,仿佛山的脉络;几块石头简单搭成一架小桥,掩映在荒草丛中,辨不清形状。激灵灵的河水,照应着青苔斑驳,散落的几粒石
连绵的山,蜿蜒的河,包裹着十几栋民房。石砌的墙,泥做的瓦,简朴中透着沧桑。路是援山势而建,仿佛山的脉络;几块石头简单搭成一架小桥,掩映在荒草丛中,辨不清形状。激灵灵的河水,照应着青苔斑驳,散落的几粒石子恰如镶嵌的宝石,条纹清晰可现。山顶几株青松,山腰一片苍槐,村落中点缀着甜榆,绿杨,明了却不简单。
这是怎样的一座村庄呵!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描绘它才好,这是一片诗意的天空,这是一个温馨的天堂。每天在忙碌中重复着生活,殊不知还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怦然心动,心旷神怡。在这里,忘记了喧嚣,忘记了嘈杂,过滤掉一切世俗的杂质,只留下一片澄净的心空。我很乐意把它作为我记忆里永远的存留,累了,就思索一下,让身心一片轻松,仿佛那翩飞的感觉。
看我,急于描述这美丽得让人清爽的村庄,一写起来,难免就沉醉其中,忘记介绍自己的行程了。这是入秋后的一天,虽夏日的那种燥热早已淡去,但天气仍有几分压抑。我和几个同学代表全校师生到30里地外的孙家峪村捐赠图书。大清早,我们几个就骑着自行车出发了。早晨的空气是新鲜的,路边的草叶上挂着凝成的露珠,看着这崭新的景色,心情也不免随之好起来。但好景不长,路越来越难走,不时还需要下车步行,时间难免耽搁,我们也累的筋疲力尽。终于,在近午时分,我们来到了孙家峪——这一行程的目的地。看着这宛如仙境的山村,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疲劳一扫而光,只是满心的欢盈与喜悦。
走在零散地铺着青板石的街道上,脚步仿佛也变得轻盈起来。村民都用陌生而好奇的眼光瞧着我们,反倒是我们显得拘束起来。奔波了一上午,大家都有点口渴。于是,就近走进了一处农家院,院里只有一位农妇在洗衣服。“大婶,我们几个口渴了,想进来寻口水喝。”我的一位同学试探性地问道。“快进来吧,你们几个娃怎么跑山里来了?”大婶热情地询问道。“我们是给这里的小学赠书的。”“啊呀,早就听说了,几个学生要给俺村的娃子送书来,原来是你们几个呀,来,来,快……坐下,瞧把你们几个累的。”大婶热情地招呼我们。一会儿工夫,大婶从屋里端出了黄瓜`西红柿,邀请我们吃。我们不好意思地谦让着。大婶爽朗的说道:“娃呀,甭客气,都是自家的东西,不值啥,可劲儿吃。”我们笑了,我拿起一个西红柿,一口咬下去,甜透了心里。
在小院里滞留了一段时间,我们深深地被这种温情感染了。休憩了一会儿,我们把自行车和物品寄放在大婶家里,决定去爬山,领略一下乡野风情。沿着那不知几辈人才踩出来的崎岖山路,我们艰难地攀登着,有时难免手脚并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登山的兴致,一路欢声笑语。我很奇怪:跑了一上午的路,竟然还有足够的气力来登如此陡峭的山。不觉间,到了山顶,俯橄山脚的房屋,树丛,一切变得渺小起来,但心中的一股气却陡然膨胀,有一种想大声呼喊的欲望。几位同学唱起歌来,歌声在山间回荡,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我们在山顶逗留,久久不愿离去,但因时间紧迫,我们依依不舍走下山来。
回到大婶家,我们几个拎起图书,在大婶的指点下向村小学走去。走到近前,我们心情沉重起来,这怕是村中最简陋的房子了吧。泥胚制的墙,稻草的屋顶,唯一惹人注目的是院子正中的一棵老柏树,掩盖了大半个院落。一位老人迎了出来,满脸的笑拧成了一团,矮小的个头,穿着一身灰色的布衣。经他人介绍,我们才知道这是这所小学唯一的教师。我们的心仿佛更加沉重了。老教师热情地把我们带进了他的办公室——三间教室中最小的一间。他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一共一二两个年级,各一个班,他只能轮流给孩子们上课。我环视着这间简陋的办公室,蒙尘的桌子,粗糙的泥墙,凹凸不平的地面。而正中墙上贴着的几张奖状却端端正正,一尘不染。老教师将孩子们领出教室,列队站在院子里。孩子们怯生生地低着头,偶尔用眼角的余光偷看我们一眼。当我们向他们捐赠图书时,他们微微地笑了,红朴朴的脸庞与颈上的红领巾应和着,多么纯真的孩子啊!
一切都到了尾声,我们顺利地完成了这次行程。即将离别时,一个同学忽然掏出一只笔,拿着笔记本走向老教师:“老师,您给我签个名吧!”同学们仿佛商量过一样,不约而同地围了上去,让老教师给自己签名。老教师愕然地愣在那里,嘴唇蠕动,仿佛要说什么,但终于没说出来,只是眼含热泪,颤巍巍地在每一个笔记本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是怎样的场景啊!他不是当红的影星,也不是炙手可热的政要,不是学贯中西的大儒,而他,却赢得了我们无限的尊敬。这种纯精神的影响力比那些盲目的崇拜更让人感动,更让人震撼。
斜阳迈西,我们踏上了归程。回头望去,只有那棵老柏树依稀可辨。我想,这次行程让我感受颇多,收获颇多,但我明白,留在我身后的东西更多……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