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从《中国剪报》和《中国姓氏地图》刊载的资料知晓,在全国一百个大姓中,苏姓列为第四十一位,约有七百万人左右。苏姓氏族源于黄帝六世长孙樊,居于昆吾,为今山西运城东北,史称昆吾氏。夏朝中期,封其后裔于有苏,
从《中国剪报》和《中国姓氏地图》刊载的资料知晓,在全国一百个大姓中,苏姓列为第四十一位,约有七百万人左右。苏姓氏族源于黄帝六世长孙樊,居于昆吾,为今山西运城东北,史称昆吾氏。夏朝中期,封其后裔于有苏,为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史称有苏氏,建苏国。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姓,开始向四处迁移。留在苏岭的苏姓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岔生做了周武王的司寇,封于苏地,国都今河南温县。苏岔生被后人尊为苏姓始祖。战国时洛阳苏秦家族形成苏姓洛阳派系,西汉时长安附近以苏建、苏武为代表形成武功派系,宋时苏东坡家族一支入蜀形成眉山派系。以后各朝代,都有苏姓后裔东迁、西移、南下的移民迁徙。先秦时期,主要活动在河南、河北等地区,并逐步走向湖南、湖北、陕西、山东、四川、福建等十几个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黄河流域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局势相对稳定,北方汉族人大量迁入。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族人入闽,历史上称“衣冠南渡”。
唐末,僖宗失政,天下大乱。黄巢义军攻陷长安,帝出走成都。屠夫王绪在(固始)县佐王潮兄弟的扶助下攻占光州。帝复阙,蔡州刺史受召征讨光州。王绪义师寡不敌众,举军带家眷南逃。固始诸将及苏义(阜阳始祖大郎公)带二弟羡、益,随王潮经江西,由汀漳入泉关。潮自把军入驻承天寺,苏氏兄弟驻温陵城隍庙。六年后,潮继而攻占福州,拨以前军将分镇四处。苏义戍守南安涧埕关,仲羡居永春毗湖,季益承云台开山,这是苏姓入闽开宗之源。
在福建聚居的苏姓多为武功派系中之芦山派,其代表人物是宋朝曾官至宰相的苏颂。后裔居同安、晋江、泉州一带。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定海的苏姓氏族一支,大约在明万历年间从早期迁居泉州的一支望族中迁徙而来,最早聚居在定海西山山麓(今有容路),曰“苏厝埕”,当时所居的房屋形成一个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可惜于民国初年遭兵燹而毁。据苏姓族人保留的一本手抄《旧谱》载:定海苏氏始祖为苏希江,约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自福建泉州迁徙来定海,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苏家历来知书达礼,温文尔雅,颇有苏东坡的遗风。定海苏姓在定海民众的戏噱中称“一鸡罩”(即一个鸡圈大小的范围,可见其人数之少),不过,人少却精灵,个个勤劳朴实,温文尔雅,从不惹事生非,备受乡人尊重和赞誉。
程伯子曰:管摄天下之人心者,莫大于明谱也。卢陵欧阳子亦曰:谱图明则子孙喜。魏征说:以史为鉴知兴衰。国以法立,家以谱依。尊重历史弘扬祖德,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因此,追根溯源,续修谱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2年,连江玉山、潘渡、白沙楼等地苏氏宗亲成立苏氏宗祠理事会,于当年11月动工兴建连江玉山苏氏宗祠,2003年2月竣工落成。宗祠堂号“武功堂”,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前为门楼、屏风、天井,后为三层混凝土仿木结构,飞檐翘角,庄严美观。之后,又有逻迴、定海等地宗亲相继成立苏氏宗亲理事会。2005年底,苏氏宗亲动议编修《连江芦山苏氏联谱》,承蒙苏氏宗亲信赖及秦淮梦君极力推荐,让我任主编,并负责《定海支谱》的编写,弗敢推卸,于是乎作《我们苏家》小文,是为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