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情结

乡亲情结

反城散文2025-02-18 10:26:07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非常符合我此时的心境。说来也奇怪,人的年岁越是增长,思乡的情怀也就越是浓郁。尤其是在我们夫妇双双退休后(儿子也成家了,且有了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这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非常符合我此时的心境。说来也奇怪,人的年岁越是增长,思乡的情怀也就越是浓郁。尤其是在我们夫妇双双退休后(儿子也成家了,且有了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这种思乡的滋味就更加浓烈了。
在这思乡的情怀中,对亲人的思念是第一位的,也是永恒的、不可割开的情结。在故乡所有的亲人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
三年自然灾害终于渡过去了,那时高级社(几个村的联合)也因形势的发展而解散,各村重新组成生产大队,一村为一个大队,大队之下设若干小队。村中设领导集体,其主要成员包括:支书、大队长、团支书、贫协主任、妇女主任;小队设队长,另外还设大队会计、保管、小队会计等,虽然也是有衔的人,但都要同样靠干活挣工分吃饭。由人民公社(由几十个大队组成)政府统一领导管理。
从那时起,我们村就有了新的起色,由于当时村中领导一心一意的想自己民提高生活水平,所以也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因此,村子搞得红红火火,家庭收入有了增长,乡亲们脸上也露出了少有的笑容。每当进入腊月天寒地冻时,青年团就组织起了剧社,选定节目后,锣鼓喧天的排练起来,加上大人小孩的观看,真是好不热闹。春节期间不仅在村中公演,还到别的村中演出。当时,电影放映很少,有个收音机就不错了,更谈不上电视、电脑了。所以,每到演出时,大人小孩倾巢而出,争相观看,有时还真可形容为人山人海。
这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使我从中熟悉了乡亲们真心流露出来的幸福喜悦;因为它使我留下了一生中抹不掉的音容笑貌与解不开的情结。
使我更难以忘怀的是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当村支书的那位老人。
他是一名退休的小学校长,回家后被公社劝说当了村支书,他真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农村好官,每天照样和乡亲们一起下地劳动,水里来雨里去从不含糊,晚上带领大队一班人马商讨村中的规划。
为了村中的植树,他不辞辛劳苦连日奔波。为节约经费,他从邻村搞来了柳树枝、杨树支……带大伙插到河边、路旁使当时的村庄一片茂绿,生机勃勃。
为了致富,他规划了果园,培养了果树技术员,到了秋天硕果累累,村民们从那时起吃上自己栽的苹果和大梨。
为了防止洙河源头支流给村子造成危害,他南跑北奔,各方协调,终于疏直了河道解除了险情,为此还增加了不少的新土地。
他中等个子,不抽烟、不喝洒、不喝茶,穿着朴素洁净,其节约过日子也是出了名的,当时他的工资虽然数目不大,也就40元左右。但在当时的农村,那可是一笔很了不起的收入,但他舍不得妄花一分,如有一次他病了,对人说:豁上了,我要去买条鲅鱼吃吃。听了的人都哈哈大笑,以后就成为一个美谈。
他在当村官时,从不占公共的一点便宜,也不吃请,更不贪污腐化。当时不像现在,当村官还有工资,又不用参加集体劳动,还整天吃香的、喝辣的。可那时不行,就是行,他也不会这么做,每天都和农民弟兄们在一起干农活,因为在外时间长,农活技术不高,体力活也不能有多大承受。所以,他也领不到最高工分,不干时照样不计工。
他虽然当过多年教师和校长,但他仍是一身农民气息,天暖时裤腿总是挽到膝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除了开会就是走访,为民之心可说是村中的焦玉禄,这样的村官在当时也是少见的,直到今天我们村的人一提到他,无不敬佩。
这样的故事很多,真的很多,很多……
所以,我们都曾多次梦归故里,白天也经常回忆起故乡:谈论起那些已经仙逝的和蔼可敬的父辈们,那些已过耳顺之年爽朗大度的兄嫂姐姐们(有的也去世了),那些早已青春不在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们,还有那天真无邪淘气顽皮的后辈们(也一个个成家立业了)……。
真的是物是人非了。我想如果真的能抽空回故乡看一看的话,那一定会遇到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所写的情景——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