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讲的故事

父亲讲的故事

万能钥匙散文2025-01-27 19:37:34
夜里睡不着,便忽想起父亲当年讲的几个故事来。仔细一琢磨,这几个故事无不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智慧。说来共享。第一个故事,是我幼学之前听父亲讲的。故事是这样的:以前有个孩子,在家里娇生惯养,学得很任性,对人
夜里睡不着,便忽想起父亲当年讲的几个故事来。仔细一琢磨,这几个故事无不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智慧。说来共享。
第一个故事,是我幼学之前听父亲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有个孩子,在家里娇生惯养,学得很任性,对人不讲礼貌,见到人也不主动称呼辈分,总是“嗨嗨”的打招呼。孩子的父亲拿他没有办法。
有一次,孩子的父亲打发他去邻村里的供销社买盐,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这个孩子很快出了村子,直走得满头大汗,还没有看到邻村的影子。
这个时候,路边有个放羊的老人。这个孩子跑上前去就问:“嗨,到于家村还有多少里路啊?”
老人故意不理他。这个孩子又加大了声音问:“嗨——到于家村还有多少里路啊?”
老人还没有回答。这个孩子便走到老人眼前,再问。依然是“嗨嗨”的。
老人这时候回答了:“还有三十秫秸呢。”
这个孩子很纳闷:“秫秸?你们不论里啊?”
老人回答:“论里?论理(论里)你得叫我声大爷。”
第二个故事,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听父亲讲的。那个时候,冬天夜长,农村人又没有其他娱乐方式,只有在漫漫的冬夜里,一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守着一豆煤油灯火,听故事。故事装点了少年的梦。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有一家子有三个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同时找到了女婿。这三个女婿都很聪明,就是都腿脚不好。大女婿是个转巴,走起路来,右腿画圈,摇摇晃晃。二女婿是个点巴,走起路来,右脚一点一点的,歪歪斜斜。三女婿是个拖巴,走起路来,右脚抬不起来,在地上拖着走,好像擦地。老岳父很要面子,这些事情他从来没有告诉过乡人。
一转眼,老岳父的生日到了,拜寿的人很多。三个女婿要来拜寿,把老岳父愁得没有办法,很怕三个女婿的事情叫乡里人耻笑,于是再三告诫自己的三个女儿想办法。
三个女儿分别告诉了三个女婿,三个女婿是聪明人,说请老人家放心就是。
生日这天,这家子的门口站满了看热闹的人。
一会儿,三个女婿骑着高头大马来到了门前。大女婿在前,依次是二三女婿。到了门前就得下马走进去,这可是起码的礼仪。老岳父老岳母也在门前站着,准备迎接三个女婿。但是,老岳父的心里更像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只见大女婿一抱拳,对各位乡亲说:“各位,我自幼跟着师傅习文练武。最近又学习了一套梅花篆字,现在给大家表演一下,马上无纸笔,就容我下马用腿表演吧。”下马,右腿画着圈圈,就进去了。
二女婿不敢怠慢,接着说:“诸位,刚才大姐夫的篆字我也学过,写得很好,可惜没有断句,且容我下马给他断开字句。”下马,右腿一点一点做断字句状,就进去了。
三女婿接着说:“诸位,刚才两个姐夫写得实在一般,扰了大家的视听,且叫我给他擦个干净。”说完,下马,右腿拖着擦着就进去了。
众人没看出端的,鼓掌,老岳父岳母这才放下心来。
第三个故事是父亲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讲给我的,对我震动最大,现在记忆犹新。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村子里大人小孩穿的鞋子,都是家庭主妇用麻线纳好鞋底,然后做成的。当时,纳鞋底的麻线当地不产,都是很远的北乡里商贩来卖的。一般在集市上,他们才来,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麻线成了稀缺物。
这一年,村里东头的老三推着小推车,打算到北乡里去贩买点麻线来。走了一天路,人困马乏,终于到了北乡。北乡的田野里,到处都栽种着绿油油的麻。老三擦擦汗,喜滋滋地看着那些绿绿的麻。
老三放下小推车,感觉肚子里饿了。就拿出随身带的煎饼和疙瘩咸菜,吃起来。拿起随身带的水壶,通通通一阵猛灌。水有些凉了,一会就感觉肚子里不舒服。老三看看周围没人,就钻到麻地里大解。解毕,刚扎起裤腰带。一抬头,一个大汉站在眼前。老三一惊。
那大汉说:“谁叫你在这里解手?你给我捧出去。”
这不是无理取闹吗?老三说:“我给你的麻施肥呢。地里有点粪不是好事啊?”
大汉说:“少废话,抓紧给我捧出去。”
“就不,你为啥这样难为人?”
“难为人?你知道不,有了粪便,就会召来屎壳郎,屎壳郎飞来飞去,就会碰着麻秆子,碰着麻秆子就会起疙瘩,就影响麻的质量。”
老三听到这里,心里想也许是如此,但总不能用手捧吧。
没想到大汉就是个坏蛋,一边说一边撕扯起老三,老三看看打不过,在人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再说好人不吃眼前亏,出门事事难啊,无奈老三只好用手把粪便捧出了麻地。
这且不说,那大汉还指着老三的背影说:“再让我看到你在里面大便,我宰了你。”
老三事情还没有办,却搞了一身晦气。郁闷透顶。不做了,打道回府。
一晃,转眼就到了年底。年集上,买卖各种东西的人都来了。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事实真是如此。那个大汉也来赶集卖麻,偏偏就在老三的家门口摆下了摊子。老三一出门就瞥见了他。老三迅速退回到家,卖麻的大汉并没有看到。
老三回家一说,老三的家人纷纷说:“正好,快拿棍子,再叫他大伯和四叔来,砸烂他的狗头,砸烂他的摊子。”
老三思索再三,沉吟良久,喊孩子过来,塞给钱,说:“去打酒割肉。”
眼看就到了中午了,赶集的人渐渐地散去了。那大汉也把麻卖完了。正在收拾摊子,猛一抬头,看到老三笑呵呵地站在眼前。当时,脸就吓黄了。
事情的发展却和大汉的想法完全不同。中午,那大汉成了座上宾,诚惶诚恐,好几次感动得筷子都掉在地上。老三对待他就象对待老朋友,交杯换盏,喝酒吃肉。大汉千恩万谢,感激涕零。
自此,两个人成了至交。你来我往,好不亲热。更关键的是,那大汉从此产下麻后,直接运来放老三家里,由老三销售。老三的家里就成了远近出名的麻销售点。老三从此富了,成了全村乃至周围村落里的首富。
更关键的是他的宽宏大量他的美德传为美谈。
时间过得真快,多年过去了,这几个故事,又在这深夜里,由不眠的我重新从记忆深处唤起,咀嚼,回味。这些天,我在重读《论语》,忽然就把这几个故事牵强地联系上了。
这几个故事是讲为人之道的。第一个故事讲做人要“立于礼”;第二个讲“知者无惑”;第三个讲的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