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颂说
作者:抹粉时间:2024-12-07 13:25:53热度:0
导读:门前庭院里满眼落地桃花,是昨夜一场春雨扫落的。闲步走在院内石板镶砌的小道,驻足抬首,湿漉漉花瓣间或飘落头上,或者跌向径侧的灌木枝叶,也有直接落伏于草丛。满目的肃穆败景,不免让人顿生一丝伤感。从来,不怀
门前庭院里满眼落地桃花,是昨夜一场春雨扫落的。闲步走在院内石板镶砌的小道,驻足抬首,湿漉漉花瓣间或飘落头上,或者跌向径侧的灌木枝叶,也有直接落伏于草丛。满目的肃穆败景,不免让人顿生一丝伤感。
从来,不怀疑春雨好善的天性,润万物于无声,催大地之复苏,断然不思其面貌也有残忍的狰狞。其实先贤的辩证法早已告知事物两面性,进而念之无所谓伤感;世界的本真,坦然面对和从容接受而已。
桃树,于我有着近似困惑的缘分。桃树长在故乡老屋前的菜园地,学校排舍前后的水沟边,还有放学必经的水塘畔,它们一路默默守护我前行;纵使寓居喧闹市井,依然可见那熟悉的身影。树前伫立,记忆“回车”,往事在目,童年和少年时的许多快乐和忧伤,或多或少与之有关,不牵扯桃树,一些记忆无法复原。
其实,人、桃之缘何尝不是皆然?古往今来,人们生活的时空里,桃树作为美好的象征,从来不曾缺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穿越洞口抵近世外桃源必经地,不见桃花,无法直达人间极乐世界。为什么不是梨花,抑或其他的花?无数次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依然无解,不知道渔夫是否真的到过世外桃源?若是,不排除巧合的可能;然而,郡城太守差人前去寻路无功而返,隐士刘子骥屡次探寻不得而终;以此看来,世外桃源可能是虚幻的描述,并不真实的存世。是然,有理由确信,陶公的文字里,桃花,是美好的化身,是百姓憧憬的物化,更是人类理想生活地“标配”。
翻寻历史故事,依稀感知历史英豪和文人墨客对桃树之偏爱。海誓山盟、结义为兄,当然是极其庄重的仪式。刘、关、张结拜仪式选定村西的桃园,断不会是随意之举,后人无法臆测其真实原意,但想必不会没有其中奥妙。在我看来,结义正值桃花盛开之际,朵朵桃花胜似火,生机勃勃,寓意无限前途。是然,桃树于无意间成就了这段千古佳话,桃花,更是丰满了历史传说的内涵。风流才子唐伯虎将人世间的浮华和虚荣看个通透后,以诗言志,“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宁愿与桃花厮守,也不愿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呈现给世人的是历经尘世烦事后放下重负的达观人生态度。
桃花,“爱情奴隶”的花语,在历史的绵延里,反复得以佐证。“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唐朝书生崔护思念美女绛娘的诗句。崔书生在写下第三句后本想提笔改为“人面只今和处去”,后又念及七言绝句两用“今”字不妥而作罢;但诗句里依然保留两处“桃花”,不嫌其重复,足见桃花于崔、绛两人爱情里的份量,不仅仅是他们初见于桃林,更是借花喻人,寄托相思之情。后人将“桃花人面”暗指妙龄美女,无意间也将花语内涵推至高点。
当然,“黛玉葬花”将哀婉和凄美搓揉进桃花里,不能不让人唏嘘。多少年来,文人学者试图解读黛玉葬花的心意,但又有几人能真正解开其中奥妙?争论不曾休,各执一词竟是结局。但看客们清楚,黛玉以花自喻,花人同一,不仅同运,且是同命。也许,在黛玉看来,埋葬的不是桃花,而是自己,包括自己的青春和爱情,以及今后的前程。葬花情节凄切、伤感,但也再添花语新意。
桃树,品种繁多,不一而足,最爱当是蟠桃树。偏爱蟠桃并非莫名,当年老屋菜园栽种的蟠桃树,脑海深处记忆不灭;再者,蟠桃关联“仙”、“寿”,寓意吉祥。传说,昆仑山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有三千六百株桃树,前面一千二百株,三千年一熟,吃了成仙得道;中间一千二百株,六千年一熟,吃后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九千年一熟,入口便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蟠桃挟“仙”、“寿”之气,诱人难挡便是情理之事,孙悟空以看护之便偷吃园内蟠桃,搅局寿宴,终难收场。汉武帝品尝了西王母赠送的蟠桃,通体舒泰,齿根生香,此后也顾不得颜面,三次派大臣东方朔西上昆仑,偷摘仙果。当然,仅是历史的传说,无从考证,“仙桃”存世与否不得而知,不过,先圣达士如此垂涎,难挡诱惑,那么也宁愿信其有,不然,天下凡夫俗子念想的余地也没有。
若论与人的亲密性,桃树难以登堂入室,与盆栽花草一比高低;更无法比肩文人墨客眼里的梅兰秋菊,然,一篇绿叶,一瓣红花,无不留存人们生活痕迹,昭示生活美好未来;花盛则人聚,花衰则人散,也算世人生活史的总结吧。古往今来,人们从未疏离桃树,房前屋后不难见其身姿,春华秋实的美景乐人于无声;和谐共处的未来,必将留下更多唯美的不灭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