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兔年盛夏,豫西山城的73万宜阳人欣喜不已的经历了一件空前的盛事,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栏目编导亲临这座小县城进行采访,这件事情在当地传媒界来说,在人们中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一场文化盛事。作为这件事情的亲历者,
兔年盛夏,豫西山城的73万宜阳人欣喜不已的经历了一件空前的盛事,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栏目编导亲临这座小县城进行采访,这件事情在当地传媒界来说,在人们中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一场文化盛事。作为这件事情的亲历者,不论是从一个从事多年的广播电视工作者的角度,还是作为一名消防部队的专职宣传文员,在这次与央视编导的交往中,不仅从中与央视于波、王战胜两位老师建立起了浓厚的情谊,也给自己的媒体工作者生涯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事情源于宜阳消防官兵2011年4月10日在县城南侧锦屏山一处悬崖绝壁上所进行的一起抢险救援事件。那天是个星期六的下午四点多钟,四名初中学生在攀登锦屏山一处陡峭的悬崖峭壁玩耍时,被困在百余米高的险峻山崖上吓得动弹不得,处境十分危险。县消防大队闻讯后迅速赶到现场展开救援,由于事发地点离我所居住的小区不远,在家过双休日的我也在第一时间前往山下。官兵们冒着危险在悬崖峭壁上顽强奋战五个多小时,直到晚上九点多钟成功将四名遇险学生营救下来。我也跟县电视台的记者一起在山下目睹了整个救援的全过程,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消防官兵冒险营救学生们的每一个细节和惊险镜头画面,回家后于当夜赶写出了新闻报道《悬崖峭壁上的生死营救》。
第二天,我把写好的稿子和照片及视频上传到了河南省消防总队的Q群里,并及时与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央电视台等各大主流媒体编辑记者取得联系。当天,新华社、中新社在第一时间向全国播发了新闻通稿和视频新闻《悬崖上的生死营救》,全国数十家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同时纷纷对这期抢险救援事件做了报道。紧接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也详细报道了宜阳消防官兵奋力营救登山遇险学生的事迹,一时间,这起抢险救援事件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作为这起抢险救援新闻事件的报道者,我也能为及时把消防官兵们的英雄事迹进行报道,并在数十家新闻媒体得以发表感到欣慰。
时隔两天后,我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手机里一个嗓音甜润好听声音自我介绍说,她是是中央电视台七套《和平年代》栏目的编导于波,他们栏目闻知了宜阳消防的英雄事迹,希望能得到部队的支持与配合,对这起事件进行深度详细的挖掘报道。我立即将此时向教导员张友勤做了汇报。张教导员对此事也高度重视,要求迅速和央视编导联系表示将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并确定下了周密接待央视来宜采访报道的工作方案,指定由我负责接待和陪同采访工作。
5月4日凌晨5点半,我和司机付涛一起早早赶到洛阳火车站,专程迎接于昨晚启程乘坐火车来洛的两位编导。由于素未谋面第一次接触,我在家特意打印了一方“接央视于波”的招贴,手捧着站在接站的人群中,引得路过和旁边的人们纷纷注目,也许,人们觉得,即便是在古都洛阳,央视记者能莅临采访报道也是很罕见的吧。早上7点40分,火车到站,在走出车站的人流中,一位身着黑色上衣的瘦俏女子径直来到我身边,言讲自己就是于波,看到远道来北京的同行,我喜出望外连忙与她握手表示诚挚的欢迎。于波在惊诧的目光中向我介绍了同行的一个很精干的小伙子——王战胜,他是栏目摄像和编导,经交谈后来还得知他的老家竟在洛阳汝阳县,没想到央视还有咱的洛阳老乡,于是内心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路上相处的气氛顿时也显得很欢乐愉快。这里,还不得不提提其中有趣的小插曲:在之前我跟于波的电话联系中,她可能以为我是消防队的一名战士,在交谈中一直称呼唤我小张,我听后也感觉很有趣,故意不点破,还在早上接站联系电话中笑谈:“有一个悬念等我们见面后就会有答案!”她当时可能一直不解:有什么悬念呢?当见面后发觉前来迎接她的竟是一位年届不惑的男人时,也难怪立刻会露出惊诧的眼神来,我笑谈着跟他自我介绍:“我就你电话里所叫的小张,也就是我在电话里说的悬念!”听后,我们不约而同的笑起来:“呵呵,原来不是小张是老张!”
央视编导的谦逊和蔼,顿时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在市区一家风味小吃店,我们同客人一起津津有味的喝了地道的“胡辣汤”。在驱车返回宜阳途中的交流中,我跟于波和王战胜两位编导谈起,自己也曾在县电视台做记者近二十年,也先后涉足了电视编导、制作等领域,并做电视节目多年的工作经历后,两位编导不由得感叹起来,看来同行之间更容易沟通理解,也立即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在交谈中,两位央视编导还谦逊的称呼我为老师,我也打消了在中央媒体编导跟前的拘谨感,我们之间相互以“老师”称谓,感觉格外亲切。转眼间汽车便返回到了消防大队,张友勤教导员等大队干部早已等候多时,盛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央视编导。当于波听到消防队准备安排他们到宾馆食宿时,立刻婉言谢绝,坚持一定要住在消防队,与部队官兵同吃同住。极其敬业的于波和王战胜顾不得休息片刻,立即投入采访拍摄的前期准备,开始了为期两天的紧张工作。
在大队四楼士官公寓安顿好两位编导的住宿后,于波和王战胜一起迅速打开笔记本电脑和摄像装备展开工作。我向他们送上这起悬崖救援事件的全部文字和音像资料,于波导演在认真观看了现场纪实视频资料,详细了解了救援经过后,决定以长篇专题电视报道的方式,深度报道、全景展现这起惊心动魄的救援事件,并立刻制订了详细的采访拍摄计划流程。上午,为了生动展现救援现场的真实场景,两位编导冒着炎炎烈日,到城关镇一中找到获救的四名学生,将他们带到锦屏山下悬崖峭壁旁边,详细采访拍摄了四名学生当时的亲身经历,挥汗如雨一直工作到中午12点20分,待完成了对获救学生的采访拍摄后方才收机回营。下午,按照拟定的采访计划,于波和王战胜老师又在营区对教导员张友勤、中队长何冠南和参与救援的一线队员鲍成宇、郭鹏鹏进行了个人专访,由他们根据自己在抢险救援现场的亲身经历,回忆讲述了4月10日下午那惊心动魄的艰难救援过程。两位编导耳闻这消防官兵们生动的讲述,被勇士们的英雄行为所深深的感染,详细采访了参与救援的一线官兵在救援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余波老师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精细丰富的采访经验,王战胜老师精湛的电视摄像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作为电视同行的我在一旁既感到亲切,又感到由衷的钦佩,更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了配合好两位编导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