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兰诗赋
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里有一首北朝民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柕声,惟闻女叹息”。坐在二零一三年仲夏夜晚的灯火下,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满面愁容的叫木兰的那个女子,她独守着一辆纺
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里有一首北朝民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柕声,惟闻女叹息”。坐在二零一三年仲夏夜晚的灯火下,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满面愁容的叫木兰的那个女子,她独守着一辆纺车,痴痴地凝望着门口,忘却了手中的纺车和丝线,唯有哀伤和叹息萦绕心头。“问女何所思,女亦无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忆”。正值青春年少、情窦初开,木兰的心中是不是暗暗地有所寄托和依恋啊?她的内心有没有隐私,我们后人无法考证,也没必要考证;但如今可以断言,她绝不是因为儿女私情而叹惋,她担忧的是,可汗又募兵沽马要打仗啦。昨天十二卷的军贴卷卷都有阿爷的名字。父王年纪已高,又没有儿子可以替父从军。圣旨难违,不去,断然是不行的。怎么办呢?难道做女儿的就忍心让年迈的父亲出征打仗吗?叹息过后,木兰没有萎靡不振,而是毅然决然地去集市买马鞍、买长鞭,甘愿以她的女儿身替父出征。古战场硝烟弥漫鼓角撼天,辎重咸集旌旗列列,擐甲执刀的木兰早晨辞别了亲人,融入了出征的队伍,傍晚来到河边,野宿河湄,听不到亲人的呼喊,唯有滔滔不绝的黄河水,象是在诉说着不平,战乱或者是贫民百姓的巅沛流离、卖儿鬻女。那个夜晚,木兰一定辗转反侧夜不甘寐。躺在破旧的帐篷里、或露宿在夜空下的花木兰,眺望着北朝的星斗、北朝的月光,此时此刻,她的心在想些什么呢?——君主三宫六院前呼后拥为啥还征兵打仗,是为了一方疆土,还是为了独揽江山,或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女人?象曹阿满那么叹道:“我就是为了袁熙的夫人甄氏才打这场仗的啊!”
时光飞逝,那个或美丽或平俗或单薄或健壮的花木兰,纵马扬鞭,和所有的男丁一样出生入死,冲锋陷阵,没谁照顾、没人关爱她、更没谁视她女儿家。在刀尖燹火、倒戟沉戈、利镞穿骨、惊沙拍面的战场上,木兰纵是寸功未立,只保全了自己,也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已经战死,有的胜利而归。木兰就是凯旋的幸免于死的其中的一个。回想血光盈天的杀场,那是多么的令人毛骨悚然!当时的那个木兰一定是个胆大心细、武艺高强、机智勇敢、聪颖绝伦的英雄女性。
十年征战,一朝而归。平定了胡人的战乱,天子要赏赐所有的功臣。当可汗问木兰想不想当尚书的时候,站在陔下的花木兰一定泪流满面、百感交加;那个时刻,她一定会声嘶力竭地说:“不,我不要什么尚书郎,只给我一匹千里马就足够了,我好骑上它,一步回到故乡去。”可想而知,木兰是怎样的一种品德。虽然征战十年,杀人也许无数,但她纯洁质朴的女儿心仍没有泯灭。最初的木兰是“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而现在木兰的内心一定会有太多的思念、太多的追忆吧!木兰替父出征,她不是为了索取功名利禄,她是出于责任心、使命感,或者是君命难违和无可奈何;她付出也不是为了回报,否则她怎么会不要尚书郎而要一匹千里马呢?尚书和马在他人眼里真有天壤之别,而在木兰的心中,马是更重要的,因为马能乘她回故乡,而尚书郎却不能。
北朝的月色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看来依然很美;北朝民歌《木兰诗》吟唱至今仍旧震人心魄。木兰的形象是光辉灿烂的,人格是伟大的,她的心里是洁净美好的,她不争权夺利益欲熏心,她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儿铜臭味。我们今天的芸芸众生,有多少人具备花木兰的那种高尚的情操呢?吟罢《木兰诗》,我就感到汗颜,因为谁都没有排除在趋之若鹜的行例之外。
鲁迅的名言——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那时候还没有,如果假借在木兰身上我看也是恰如其分的,遗憾的是今天的人大多数都是吃的是牛奶,挤出来的却是水,甚至,连谁都不如。
古战场的战火早已消遁,叫花木兰的那个女性却和历史一起流传了下来,她经受住了风霜雪雨,也经受住了后人的评说。
木兰是个英雄,是一个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女英雄。我们时刻呼唤她——;
然儿,她走的已经太遥远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迷失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