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钟鼓楼

漫步钟鼓楼

邀辟散文2025-01-27 19:18:07
暮春,北京又到万紫千红时节。除了人们很久盼望得绿色外,各种花齐开。本应该去踏青,但却改变了主意,去看钟鼓楼。那钟鼓楼就在地安门大街的尽头。从我家去,须坐66路公交车,再倒5路公交,到鼓楼站下车就可以到
暮春,北京又到万紫千红时节。除了人们很久盼望得绿色外,各种花齐开。本应该去踏青,但却改变了主意,去看钟鼓楼。那钟鼓楼就在地安门大街的尽头。从我家去,须坐66路公交车,再倒5路公交,到鼓楼站下车就可以到达。去的那天有点阴天,况且是周日,车上人很挤。好不容易到达了鼓楼站。下了5路公交车,马路的尽头,一座巨大的建筑挡住了去路。原来这便是有名的鼓楼。远看,楼体面阔五间,形制为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绿琉璃剪边屋面。上边是两层的建筑,底层有券门三道。外有一小院,红墙绿瓦。由于鼓楼挡在了路的中央,于是车人便分流在鼓楼的两侧行走。我来到了鼓楼小院的门前,门的右边墙上写的是一九五七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的“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楼”牌匾;左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一九九六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鼓楼、钟楼”。进入小院的门,鼓楼的三道券门已闭,只是在东北角有一边门。一条很窄的通道直达楼上。我顺着这古老的石阶一步一步的踏上。有点气喘的时候,到达了楼上。此时正有一个女导游给几名游客讲解鼓楼的来历。我凑上去听了起来:
“这鼓楼始建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至元九年(1272年),当时取名——齐政楼。取齐政楼,就是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后来被火焚毁。元朝成宗铁木耳时期的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之后再次毁于火灾。明朝朱棣为皇帝的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度重建,不久因雷击被毁。明朝朱厚熜为皇帝的嘉靖十八年(1539年)第三次重建,终于留存至今。清嘉庆五年(1800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行过部分修整。建国后又多次进行了修缮。这鼓楼通高46.7米,坐落在高4米的砖砌台基上。从外观上看它是一座两层的建筑,实际在两层之上还有一个暗层。在我国,一般钟鼓楼都是东西排列,唯独我们看到的这组不一样,鼓楼在南、钟楼在北。一前一后地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这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已变成了古董。这二层原本置宋代的铜壶滴漏和铙神,用来报时,但在清初遗失。清代起改用时辰香定更次,并设主更鼓1面和群鼓24面,均用于报时。这二十四面鼓,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现在仅存一面主鼓,直径1.71米,高2.22米,鼓面由整张牛皮蒙成。这上面的刀痕,就是被八国联军所砍。1924年时,鼓楼曾一度改名为‘明耻楼’……”
导游随着几名游客又转到了那边,我看到了一些说明和简介。然后我站在了鼓楼上望着景山一线。悠长的地安门大街一直向南方延伸,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前门大街、永定门。我的眼睛仿佛穿透了这些物体,又回到了几百年前。北京,在金大都的基础上建起了元大都。漫漫长夜何时了,怎么才知道天到了什么时候,于是建起了钟鼓楼。导游小姐说得对,随着时间的变迁,朝代的更替,科学技术的发展,钟鼓楼确实成了古董。我从钟鼓楼往下走的时候,传来了几声沉闷的鼓声,这是那几个游客在花钱敲吉祥鼓。
顺鼓楼西侧右转、再右转,便是钟楼。在鼓楼的墙北院外,在钟楼的前院东侧,有几十个三轮车在等客,几名外国人已坐上了两辆三轮。一个小伙子走上前来“师傅,坐车胡同游吗?”我问:“游多长时间?都游什么位置?多少钱?”那小伙子看了我两眼“顺什刹海转一圈儿,一个多小时,一百二十元。”“太贵了!”我回答。“我瞒您说,老外都是一百美元。要您一百二十元人民币还便宜了!怎么样,挂讲解的!坐吗?”“不坐!”那小伙子又溜到了一个人跟前讲起价来。我看了一眼,笑了。这小伙子还真能整。
钟楼仍有个小院,小院有三个门。也是黑圆筒瓦顶的仿古建筑。远看,那钟楼仿佛是一座炮楼。近看倒是有点门道。底座类此城墙,低下有一圆门。上边是钟楼。那钟楼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两侧山花均为琉璃砖拼制而成的金钱绶带。远看好像一座庙宇。
进了小院。那钟楼底座的券门已经变成了小卖部,一个女人正在卖纪念品。我问一个保安,上钟楼顺那里上。保安指了指。按着保安的指引,我仍顺着东北角转到了后边。后边有一条通道,还有一间小小的检票室。我看了看那条通道,仿佛是一个圆筒,坡度有四十多度,这就是上楼的楼梯。一个又一个石台阶让我有点恐惧,好歹楼梯两侧有木把手。于是,我慢慢地上起来。这时几名看完的同志往下走,几个小伙子走得很快。两个女同志扶着扶手有点战战兢兢:“别太快,我害怕!”一个女人只顾把着扶手,不敢下。于是,一个小伙子又跑上去:“我在你的前面走。你不要往下看,就看着我的后背。一步一步地往下走。”果然,那女人在小伙子后边,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几个外国人经过了我的身边;“哈罗!哈罗!”的叫、我向他们致意,让他们先上。他们上去了。我突然想起了鼓楼的大鼓,就是让洋鬼子给砍的。我朝他们的背影啐了一口。中国古老的东西让洋鬼子们祸害的多了。今天你们还来看?看看你们祖宗给中国留下了什么?这是我心中的话,几个洋人并不知道。我慢慢的往上爬,在享受着爬着钟楼楼梯的兴趣。
我终于爬到了钟楼的主楼。主楼面阔三间,四面分别开一座券门,券门的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周围环绕着石护栏。中间悬挂着古中之王“永乐大钟”。
旁边有一小伙子,正给几名游客介绍这钟楼的来历。听后我才得知,这钟楼原来是元代万宁寺的中心阁,与前面的鼓楼一起建造于至元九年,后来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又与鼓楼一起重建,成为钟楼,不久后又一次被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两年后竣工。这次为了防止火灾,建筑全部采用了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内部结构将天井、声道及传声融为一体,钟声通过建筑结构产生的共鸣,更加浑厚绵长。这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可谓堪称一绝。
我细细的看起那永乐大钟来,它悬挂在钟楼的正中的八角形的巨大钟架上,人们须仰望它。旁边墙前矗立着一块介绍“古钟之王”的牌子说,这架报时钟通高7.02米、钟体高5.55米,下沿直径3.4米、壁厚0.121——0.245米,重63吨.堪称“古钟之王”。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
钟楼上有“钟楼古代报时”、“为何撞钟108声?”“铸钟娘娘的传说”等介绍,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