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与国(外一篇)

乐与国(外一篇)

迁延日月散文2025-02-06 04:28:02
古人对音乐的认识是建立在江山社稷之上的。太史公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所以在那时,音乐代表一个国家的声音,国家兴则音乐,国家亡则音悲。卫灵公有一天去
古人对音乐的认识是建立在江山社稷之上的。太史公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所以在那时,音乐代表一个国家的声音,国家兴则音乐,国家亡则音悲。
卫灵公有一天去晋国,途中在濮水过夜,半夜里被鼓瑟声弄醒了,立即让音乐家师涓将曲调记录了下来。
卫灵公知道晋平公是个音乐发烧友,饭饱酒酣时,就显摆说:“这次来贵国,途中听到一段新音乐,让我的音乐家给咱们演奏一下吧。”演奏还没结束,坐在师涓旁边的师旷便止住他的琴弦,说:“这是亡国之音,不要听了。”平公问:“这话是怎么说的?”师旷便解释说:“这个曲子是师延谱的。当初为纣王谱的靡靡之音,后来武王伐纣,师延投濮水自杀了。肯定是从濮水让听来的。”平公实在喜欢听,听不得劝阻,让师涓奏完了。
晋平公问师旷:“有最悲伤的吗?”师旷说有。要听。师旷说:“君王啊,您的德与义都还不行,不可以听的。”平公很固执,说:“师旷呀,该给我怎么演奏就怎么演奏吧,我喜欢听音乐嘛。”话说到这份儿上,师旷没办法,只好演奏了起来。师旷武艺高强,琴声引来玄鹤“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高兴得平公直向师旷敬酒。
平公意犹未尽,再问:“还有更悲的曲子吗?”师旷回答:“有。以前黄帝用它大合鬼神,君王您德义太浅,不足以听,如果非听,必受伤害。”瞧这话说的,这不是明明刺激平王嘛。于是在平公的坚持下便又演奏了。这下可不得了,“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吓得侍从和佣们都东奔西逃了,平王也吓得仆伏在廊屋间不敢动荡。
之此,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蟋蟀小抄

蟋蟀进入小说最有名的是《聊斋志异》里的《促织》,蟋蟀被称为“促织”,是因为它们鸣唱的声音,赵丽宏在《玉屑集·促织之鸣》里有趣味十足的阐释:“夜晚,女人们坐在织机前织布,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蟋蟀鸣唱仿佛是在催促她们勤快挥梭,‘促织’之名便由此而来。”
蟋蟀作为人类的朋友,很早就进入了中国诗歌,《诗经》中就有许多篇什,如《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现代人读来晦涩难懂。写得通俗直白的当属罗隐的《蟋蟀诗》:“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久客得无调,故妻难及晨。悲丝与管弦,感激异天真。”然而这些都是“哀音”。宋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则是例外:“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西贝最喜欢的还是《诗经》里的《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有情,有趣,有知,易懂。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