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仁政”与“苛政”

“德治”、“仁政”与“苛政”

无因白故杂文2025-04-11 15:16:30
2008年9月18日,“人民网”登载了一则“河南裴城农民割玉米须办证每亩收费500元”的新闻,说是河南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农民近日投诉,称收割自家玉米须先向镇政府每亩玉米地缴费500元办“砍伐证”和“准
2008年9月18日,“人民网”登载了一则“河南裴城农民割玉米须办证每亩收费500元”的新闻,说是河南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农民近日投诉,称收割自家玉米须先向镇政府每亩玉米地缴费500元办“砍伐证”和“准运证”,否则将会被给予严重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梁庄村15组63岁的老汉高保善因为砍了几把玉米秆喂牲口,就被镇政府“拘留”了,还罚了300元钱。目前,因绝大多数农户未办“两证”,致使数万亩成熟玉米无法收割。
我震惊!震惊于当今全社会正以不懈努力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时竟还有这样的苛政!猛于虎的苛政!
西汉戴圣的《礼记?檀弓下》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是啊!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这则小故事,没有从正面叙述苛政的残暴,却通过妇人一家为躲避苛政而逃入深山,三代男子均死于虎口而不愿离去的残酷现实,来烘托苛政的可怖,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与苛政相对立的,则是儒家提倡的“德治”、“仁政”。“德治”、“仁政”是儒家的理想政治,是后世进步思想家反对暴政的思想武器,也是开明统治者孜孜以求的施政目标。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儒家“德治”、“仁政”的为政理念得到了历朝历代大多数统治者的认同,并不乏大力倡导与实践、推广者。然而,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改朝换代仍然那么频繁呢?究其根源,就是历朝历代的那些统治者根本没有把维护天下苍生百姓的根本利益作为终身努力的目标,而是以谋取统治阶层的私利为本为先,“德治”、“仁政”只停留在口头表面,甚或巧取豪夺横征暴敛广施暴政,以至民心丧失殆尽。
孟子曾经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得出了得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天下之得与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天下苍生百姓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失天下,实际是为政以暴而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广施德治、仁政而“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苍生百姓之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而民心顺则天下治国祚昌,民心怨则天下乱国祚衰。为政者当时时省之记之,杜绝苛政,广布德政仁政!如此,和谐社会乃至华夏之昌盛、民族之崛起将为时不远。
2008。9。18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