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乱弹:鲁肃,被历史忽视的三国首席战略家
作者:气拍时间:2024-11-12 08:23:49热度:0
导读: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勇武者如吕布、马超、关羽、张飞之流,智能者如卧龙、凤雏、周公瑾、司马懿等等,皆一时瑜亮,虽后世亦所罕见。这些英雄豪杰,久已为人津津乐道,景仰不已。然其中亦不乏为历史所忽略者,鲁肃即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勇武者如吕布、马超、关羽、张飞之流,智能者如卧龙、凤雏、周公瑾、司马懿等等,皆一时瑜亮,虽后世亦所罕见。
这些英雄豪杰,久已为人津津乐道,景仰不已。然其中亦不乏为历史所忽略者,鲁肃即其一也。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生于公元172年(黄巾起义前十二年),卒于公元217年(赤壁大战后第九年)。由于《三国演义》片面地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忠厚有余智谋不足的角色,加之《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亦只简单介绍了他的某些事迹,对其才能缺乏明确的评说,造成了后世对鲁肃才能的极度忽视。
其实,就史实而论,鲁肃堪称三国时期位居第一的战略谋划大师,也就是首席战略家。言之凿凿,绝非危言耸听。
所谓战略家,简言之,即具有极强的大局观念,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把握到全局的关键,不拘泥于一时一地得失,善于抓大放小,通晓全盘策划,所作谋略有一言兴邦之奇效。
说起三国战略家,世人俗论皆以诸葛亮为当时第一。其实不然。若论全盘战略谋划,诸葛亮也仅有隆中对“未出茅庐,三分天下”一策而已。而鲁肃则有“联刘抗曹,三分天下”、“不可降曹”和“借荆州”三大杰作,对于当时东吴乃至三国的局势发展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208年8月,荆州牧刘表病故。一时之间,大江南北,战云密布。鲁肃准确地感受到了形势的发展脉搏,立即向孙权进言:“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从鲁肃对孙权的建议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卓越的全局观。他把握住了荆州乃至全国形势的关键,指出单靠东吴一方难以抵挡曹操的威胁,要“说备使抚表众”,即促成刘备统帅刘表的部众,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结合鲁肃第一次见孙权时关于“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论断,可以认为这一系列谋划其实也就是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另一种表述。
随后鲁肃还亲自前往荆州,在当阳长阪会见了正在南撤之中的刘备,共论天下形势,劝刘备与孙权联合,共拒曹操。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决定并力抗曹。孙刘联合抗曹,三分天下的雏形已经开始实质形成。
其后不久,曹操全面占据了荆州,遣使下书给孙权劝降。孙权手下以张昭为首的绝大多数重臣纷纷主张投降,孙权也为曹操的气势所震慑,举棋不定。在事关东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又是鲁肃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三国志·吴书仿乘啻罚?
鲁肃“不可降曹”的论断直入主题,从孙权切身利益出发,一语道破了降曹即是亡国的实质,彻底坚定了孙权的抵抗意识,决定了东吴今后的存亡大计。难怪孙权听完鲁肃的劝谏后叹息道:“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赤壁战后,孙刘两家为了荆州的归属问题闹得不可开交。还是鲁肃从战略的高度权衡了荆州的归属对于全局的影响,竭力劝说孙权不但不再讨要荆州,反而把原由东吴占领的南郡也借给刘备。
在当时东吴举国上下(包括孙权)强烈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南部四郡的形势下,鲁肃不惧众议,提出“借荆州”这一匪夷所思的高超策划,首先其谋划大局的勇气与见识就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其次将荆州“借给刘备”对于东吴来说是利远大于弊的。
一是避免了东吴南北两面受敌。南郡地处荆州腹心,北面是仍为曹军驻守的襄樊,威胁巨大。南面是刘备占据的荆南四郡,刘备集团对于荆州早就垂涎已久,志在必得(这一点从诸葛亮隆中对中足以见之)。呆板地咬住南郡不放,势必会陷入南北两面的夹击之中。将南郡借给刘备正可化解这一危险。
二是稳定了孙刘联盟,获得了战略主动。鲁肃冷静地看到,要求刘备归还荆南四郡现实上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以“枭雄”著称的实力派割据势力,怎么可能奢求他放弃到手的地盘,何况,刘备放弃了荆南,叫他又到哪里去安身立命呢?既然刘备不可能放弃,那么,一味地强行讨还只能导致双方翻脸。而面对北方曹操的强大压力,孙刘翻脸就意味着灭亡。既然不能翻脸,那么就只能选择和解。与其明知不能到手而硬要,倒不如干脆高姿态地承认刘备在荆州的存在事实,这样既稳定了双方联盟,又从道义上获取了对刘备方面的外交战略主动。
三是将刘备推上了与曹军对抗的一线,缓解了自身压力。借荆州(南郡)之前,东吴方面既要在合肥防备曹军,又要在南郡与曹军对抗,还要担心背后的刘备,多处受敌,捉襟见肘,几乎难以喘息。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刘备在南郡背后的威胁自然随之消失。而且刘备集团进驻南郡,接替了吴军与襄樊曹军的对抗,东吴得以将刘备直接推上了抗曹的一线,而不再是任之躲在后面坐观魏吴对决。同时还缓解了东吴的压力,使吴方可以集中力量专注于合肥战场。
可见,“借荆州”一策对于东吴实在是一个非常有利的谋划,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孙权能够在当时几乎举国一致反对的情况下采纳鲁肃这一建议的真正原因。
能够放下荆州这样一块“肥肉”,而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需要出发,勇于取舍,这样的谋略不能不令人佩服。
除了以上三个优秀的战略谋划,鲁肃还有很多地方折射着其卓越的战略才能。
鲁肃未曾出仕之前,家中广有钱粮。时任东吴大都督的周瑜前来借粮。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与周瑜。由此,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成为了莫逆知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