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邹景平是位年过花甲的台湾老太太,过着退休生活,自称“老博客”的她当年把Blog翻译成为“网志”,而大陆这边最早翻译为“博客”。邹景平现在是台湾洪建全基金会的董事之一,她参与筹划基金组织的一个读书会,参
邹景平是位年过花甲的台湾老太太,过着退休生活,自称“老博客”的她当年把Blog翻译成为“网志”,而大陆这边最早翻译为“博客”。邹景平现在是台湾洪建全基金会的董事之一,她参与筹划基金组织的一个读书会,参与者以中老年为主,但邹景平认为一定可以找到让年轻人回到书本的方法。一篇文化专访里提及她,说她最近一直在重读《古文观止》,读得很慢,读完之后,还要用笔重新抄写一遍。对于现在的台湾年轻人与中华文化的疏离感,邹景平显得十分担忧:“你去看台湾的许多文化现象,比如妈祖文化,还不都是中华文化的根?”
事实上,邹景平只是如今众多担忧者里的一员,他们都甚为焦虑,从内心里迫切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重新回到书本里去。邹景平认为“一定可以找到方法”,可其他人有她这样的信心么?互联时代的到来,已然让习惯依恋书本的文化学者、专家和读书界感到恐惧,对于出版界甚至所有的纸媒来说,更是忧心忡忡。前不久,美国一家纸媒的老板就在网络发出宣言,停办纸媒报纸,从此专心致志办好报纸的电子刊。如今几乎所有的杂志、报刊都有电子版,一是时代需要,这里面恐怕还包含了诸多无奈。类似《知音》这样大众化阅读的刊物,单期发行量在700万份左右,另所有期刊类商家望其项背,还剩下一声叹息。这类凤毛麟角的成功依然只能是凤毛麟角,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走向衰落也是大势所趋。
曾有圈内的出版人、作家等受邀去台湾访问,发现台湾的出版营销方式和大陆虽有所不同,但出版商、书店经营者依然是苟延残喘,依然在苦苦支撑着日薄西山的阵营。有大陆爱书一族来到上海,发现在闹市区很难有像样的书店在坚守。2007年11月3日,上海明君连锁书店最后的两家分店关上了大门。一度拥有28家直营店,5家加盟店、20万会员的明君书店,在开业7年之后,终于被所谓的“7。3万元的拖欠薪酬”压垮,被法院强制执行。
无奈,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读书、看报?假使你做个问卷调查,结果也许会让你寒心。不仅是台湾的年轻人和中华文化有疏离感,就是在整个大陆,这样的疏离感也好似秋风横扫落叶,唯剩凄凉。也不乏一些略显自恋的博主们在博客里抒情,说在一盏温暖的灯火下,捧着一卷泛着油墨清香的书,读出张爱玲的情调来,那一刻,他或她在独享一份宁静。只是,这个日趋浮躁的时代,有多少年轻人又能真正让躁动的心宁静下来?患有信息焦虑症的年轻代,每日里就剩抓狂,哪里还有心思去捧本书籍秀给自己看呢?既是网络时代的洪水蔓延,又是“读图时代”的“快餐文化”侵噬,想没有“文化疏离感”都难。
本地报纸改版,邀请座谈,在做的嘉宾鲜有提及保持和加重报纸“副刊”的,这些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为文化呐喊和掷出革命投枪阵地的地方,如今也不可逃避如敝屣一般被扔掉的命运,很多副刊编辑大人就差仰天长叹了。呜呼哀哉,实在可悲!
国家也不可能站出来给年轻人洗脑,劝他们重新回到书本里去,免得个性时代的年轻人拿“人权”和“自由”做文章。一卷在握的闲情,毕竟没有拿着手机进行电子阅读自在。就连我现在编杂志,也告诫自己不能放大块头的文字进去,杂志是办给读者看的,所以只能谨遵“读图时代”的准则,因为,这是所谓的游戏规则,违反了,倒霉的还是你。我们可以如邹景平老师那样坚守信心,也必有人在探寻让年轻人重归书本的方法,只是,我们无法知道,这个回归时代是否真的可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