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皇帝和最末一个皇帝
作者:贼头时间:2024-11-12 10:14:49热度:0
导读:前言我不知道该如何去看待历史,只是听人说过“如果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历史”。我不知道这个是否是真的,但我知道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一面可以看出世间的爱恨情仇的铜镜,更可以看出人类是怎么去残杀生灵,毁灭家园,
前言
我不知道该如何去看待历史,只是听人说过“如果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历史”。我不知道这个是否是真的,但我知道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一面可以看出世间的爱恨情仇的铜镜,更可以看出人类是怎么去残杀生灵,毁灭家园,甚而自相残杀,也让我们知道了皇帝是什么符号,一个嗜杀,权利,财富,扭曲的历史专名词。
我能懂的也就是看故事的那个层次,并不知道历史和现在究竟能存在多少的关系,是进步还是退步,还是未知的迷团!我所能讲的也就是如何将如今的社会联系到过去,看看究竟这是什么样的社会!值得一提的是,我是门外汉,满腹的牢骚,并非来显眼而去吸引所谓的权威头衔!因为我究竟是一个历史长河里的一粒沙尘,微不足道,但心灵的净土却处处惹尘埃,而不得时时去勤拂拭,看看我到底能把记忆长河里翻出什么东西来!
正文
“皇帝”一词,是谁缔造的呢?在如今当代史上这个词是妇孺皆知的,不管是老到掉牙的老太爷还是刚能咿呀断语的幼童,都知道它所包含的意义,这个词是中国封建史上最高统治着的称号,是天之子,号称九五之尊,代表了权利,欲望,财富,是世界上最富有魅力的字眼,只要是有意识的人都想成为这个词的代表着,而如今随着历史的不断翻滚,皇帝也成为过去的象征,虽说当代里是不允许皇帝存在的出现,但暗地里却多了更多的皇帝,不过是在虚伪的隐蔽,因为他是不允许的!
那么皇帝这个最吸引人的字眼是谁缔造的呢,它又为何随着历史的波涛而淹没而消失呢?缔造它的是谁,而把它弄淹没完结的又是谁?
“皇帝”一词的创始着是谁,这就要追溯到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秦王嬴政了,秦朝在经过商鞅的变法后,便逐渐成为六国的佼佼者,在三代秦王励心图志,大刀阔斧以后的秦国便让13岁登基的嬴政统一六国大业铺平了道路,因前期嬴政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始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到了公元前221年,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王嬴政重用人才法学的代表着-李斯,以法治国为秦的主要核心思想,不过法学理念首先给秦王嬴政好印象的是韩非子,可惜的是秦王虽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但怎奈另一个阴鸷的法学家李斯想独自让嬴政赏识,排挤和陷害了韩非子,秦王上了当,不得不重用李斯其独尊的地位,但天行昭昭,因果循环,李斯在后来受到更阴鸷,更狠的太监赵高所陷害,步了韩非的后尘,法学着终究死在自己的权术上,不过法学却给秦王嬴政,带来“千古一帝”的称号,在文治武功上,他雄才大略创立了亘古未有的功绩。
秦王嬴政在灭了六国后,39岁的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过去的“君”和“王”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为了显示他的雄才大略和前所未有的功绩,因此便很不放肆的给自己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但他略输文采,所以只好叫他们的臣子们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商议,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那么秦王就当之无愧的便成了秦始皇,成了中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皇帝,为了给自己的统治永固便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是嬴政没想到的是,他要的万世,却在他二儿子胡亥手中给败光了,把他辛苦打下的一统江山拱手让人了,这个也是他怎么也想不到的,也许他所推行的以法治国,太过于严苛,让万民苦秦久以,而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从这里我们就会知道历史不管是那个朝代,如何去变化,如何笼络人心,世无完事,总会有弊端存在,倘若逼人太甚,不管是什么朝代,注意:“不管是什么朝代,什么制度”总会被人给灭的。因为世上没有永远的正确和完美,只有强弱大小,没有一条是不变的准则,强者说的话就是准则,就如秦始皇!不是吗?那么请看他封帝以后的表现!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1.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2.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3.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通知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