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存之道中的国学经典教育的接受
作者:聒气时间:2024-11-17 21:24:21热度:0
导读:【内容提要】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曾数千年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前列,四大发明更是带动了全世界由农业文明向工业社会的发展。然而最近两百年间,我们的祖国母亲却屡受外来的侵略和侮辱,其被侵略和侮辱的原因是
【内容提要】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曾数千年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前列,四大发明更是带动了全世界由农业文明向工业社会的发展。然而最近两百年间,我们的祖国母亲却屡受外来的侵略和侮辱,其被侵略和侮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原因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可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国家仍然有太多的方面落后于西方强国,笔者认为:造成这个局面有其必然原因,最重要的是我们把我们先人的智慧和文化精髓忽略了。为此,我们要向国人呐喊:“推行国学教育有利于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富强”。
【关键词】国学教育孔子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引言:
今年10月初,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国近代以来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人,莫言的成功足以告慰已逝的那些国学大师和文学巨匠们,只不过给我们当代人带来了无尽的思考: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十几亿的人口大国,国家综合实力排在全世界第二,竟然培养不出一个“大师”,难道我们的高校培养不了“大师”吗?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而我们不但不知道好好去利用、传承和发扬光大,而且还对它们无情的打击、摧毁和埋没。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国大陆在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民主和科学洗礼后,大肆地开展“打倒孔子店”的行动,使得无数的文化古迹和古籍遭到了无情的摧毁,造成了“国学教育”的断代,给今天的“国学教育”带来了无数的困境。可事实上证明,并不是所有“旧事物”都是反动的、迷信的。与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省,由于远离祖国大陆,受到“五四运动”的冲击甚少,到处充满着“国学教育”的气息,人民的素质远高于大陆的人民。
有资料显示:自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一直被日本殖民主义统治,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后。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便着手大力推行“重建中国文化”的教育。1952年,通过《台湾省各级学校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规定:国民学校把“爱国、守法、孝顺、信实、礼节、合作、勤俭、整洁”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中心,中等学校以“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廉耻、礼节、勤俭、合作”为训导的准则。自此,正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台湾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而这一切是通过国文教育来实现的。
反观大陆的教育方式,实在是有悖于祖宗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的:
①学前教育阶段以低俗的儿歌,呆板的舞蹈,粗俗的动画片。
比如:现在正流行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令无数的小孩(甚至是成年人)爱不释手,试想一群总爱看“当顺羊”的小孩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吗?长此以往,必将断送年轻一代的美好前程,我们也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②小学至高中的12年教育现状
学生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迫于升学压力的“奴隶”。成堆的作业,永无尽头的习题,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这些使得尚在孩提时期童真般的美好年华过早地断送了。考试的分数和不太标准的“标准”答案,摧毁了太多孩子的斗志,扼杀了太多孩子的创造力,直至他们一个个走向“痴呆、行为木讷、疯癫”的地步。
③高等教育的现状让人堪忧
步入大学后,发现大学并不是曾生笔下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市场化的大学,产业化的专业,使得无数莘莘学子在没有得到高等教育滋养和传统文化的洗礼的情况下,过早地踏入世俗生活,最终一批又一批沦为“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发展的状态的新生代。
现在的大学,有太多的课程是无用的,太多的书籍是没有丁点思想涵养的。就我自己来说吧:我读大学时,有些课程我是不去学习的,因为我自己有自知之明“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多看文学巨著和专业写作”。这使得自己花同样的时间,却取得了其他同学不能达到的文化高度。
二、大陆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学”教育。
孔子是万世师表,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一)首创平民教育,倡导“有教无类”。
这就是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他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普及文化知识和为国家培养使用人才,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可如今的教育现状:学校有重点和普通之分,班级有重点和普通之别;城市的学生因为有足够优越的社会、地理和经济条件,所以能享受到最为优质的教育;可是远在大山里的农村孩子们却享受不到跟城市小孩同等次同层次的优秀教育:破旧的书桌、时时担心突然倒塌的教室、灰暗的煤油灯、只够吃饱的食物和早就超过了就学年龄的阶段等等。但是这些还算是比较好的,因为还有一部分孩子没有进学校读书的能力,贫穷是断送他们求学之路的主要原因。
难道说,这是“平民教育”和“有教无类”吗?要真正做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所要求的那样,我们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突出个人优势,提倡“因材施教”。
《论语雍也》中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认为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能讲些浅显易懂的知识,这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因一个标准而“一刀切”形成“优等生”和“差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更好地造成“和而不同”和突出个人优势的局面。
反观的当今的大陆教育,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很少能发现学生的长处,也很少做到对他们因材施教。往往单凭一张张并不科学的试卷分数来给学生定身份,于是乎出现了“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的三级分化现象。这又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处于“差生”行列的学生往往辍学,再也很难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甚至过早地踏入社会,亦或误入歧途,走向犯罪的道路。但事实上,有太多的“差生”是很有出息的,他们的成就往往超过“优秀生”所取得的成就:比如:爱迪生、童第周、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在求学时代,都被老师和同学嘲笑为“差生”。
(三)强调学生本位,采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