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回,曹丕、刘备相继称帝。曹、刘是敌对阵营。曹要灭刘、孙以成一统,刘要灭曹、孙以复兴汉室,可谓目标乃至为实现目标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都不同;曹丕年轻、直露,刘备年大、深沉,可谓年
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回,曹丕、刘备相继称帝。
曹、刘是敌对阵营。曹要灭刘、孙以成一统,刘要灭曹、孙以复兴汉室,可谓目标乃至为实现目标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都不同;曹丕年轻、直露,刘备年大、深沉,可谓年龄、性格各异。但两人在称帝过程中所表露出的心迹、做法等却不谋而同、如出一辙。
在华歆、曹洪、曹休等力逼之下,献帝只得捧诏玺、引百官到魏王宫献纳。当曹丕心喜欲接诏时,司马懿却出来谏曰:“殿下宜且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之谤。”于是,曹丕具表,“自称徳薄,请别求大贤以嗣天位。”——不谏休辞,而说“别求大贤”,真是假得明目张胆。当献帝第二次持节奉玺至魏王宫时,曹丕就沉稳些了,乃主动谓贾羽曰:“然终恐天下后世,不免篡窃之名也。”看来,贾羽早就谋划于心,当即献策曰:“此事极易,可再命张音赍回玺綬,却叫华歆令汉帝筑一坛,名受禅坛;择吉日良辰,集大小公卿,尽到坛下,令天子亲奉玺綬,禅天下与王,便可以释群疑而绝众议矣。”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样一来,真是以假乱真、真假难辨、即所谓的名正言顺了。于是,曹丕大喜,按贾羽之谏,顺就帝位。
比之曹丕,刘备之假要高明得多。当闻知曹丕称帝、汉帝遇害(传言)后,刘备是痛哭终日,忧虑成疾,以致“不能理事,政务皆托与孔明。”——愚思之,以刘备之精明,当明白当务之急,孔明该“务”何“政”的。果不其然,孔明急“务”之“政”,就是与太傅许靖、大夫谯周等商议,“欲尊汉中王为帝。”当孔明与许靖等引大小官僚,首次上表奏请之时,刘备的回应是:“孤岂效逆贼所为!”态度明朗,顺逆分明。当孔明引众官再请时,刘备仍是不应,但语气态度就缓和得多,“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逆何异!”刘备当然明白,即使汉帝没死,天下也已姓曹,作为景帝之孙,称帝伐魏,乃名正言顺,有何“篡逆”可言,只是火候未到而已。等到孔明装病、众官再三拜请时,便以“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之语,表明勉强应承。
曹、刘虽都经三请三辞,但最终都达到了拜帝称孤的目的。结果表明,其“请”虽非都出自真心,而其“辞”却都是出于假意。做婊子还要树牌坊,为利还得顾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戏做给众人看,为的是名乃出自天下大众之口。
时值岁末,各传媒批评、反对“在……之下”式的总结、汇报之声不绝于耳。我想,如在总结、汇报之端不讲“领导关怀、指导”、“同仁支持、帮助”、“群众拥护、努力”等虚套话,而单表本单位、本人的业绩,领导高兴否?同仁、群众乐意否?当年奥运冠军周洋的“我父母还没有工作”说,可谓是真心表白,结果却引来了众多的非议。可见,要真正做到讲真话办实事,并非易事,不仅仅是单要求讲者就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