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如何打败独孤九剑?如何战胜葵花宝典?如果跳不出武功的圈子,你将找不到任何法门。少年时候,看多了武侠小说,总艳羡奇遇,总梦想得到世外高人的指点,从而独步武林。及至看《资治通鉴》,才忽然明白,大侠的命门在
如何打败独孤九剑?如何战胜葵花宝典?
如果跳不出武功的圈子,你将找不到任何法门。
少年时候,看多了武侠小说,总艳羡奇遇,总梦想得到世外高人的指点,从而独步武林。及至看《资治通鉴》,才忽然明白,大侠的命门在哪?
告诉我真相的是千古名相晏子,一个身不满五尺,力不胜缚鸡之人,仅用二个桃子杀死了当时齐国顶尖高手之前三名。这俗称为“二桃杀三士”,或“二桃三士”。
故事是这样的。《晏子春秋·内篇》记载:“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博虎闻。晏子进而趋,三子者不起。”三位大侠勇力能博虎,齐国的国相晏子见到他们也不敢怠慢——不敢慢悠悠地走,而是跑步前进,可是三位大侠没还礼,竟然不直起身来。
这就惹恼了晏子。晏子跑到齐王面前告状:“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晏子一席话,真是杀气腾腾。“戴帽子”,“打棍子”,毫不含糊。先是捧给齐王一顶高帽,“臣闻明君”,意思是明君同意我这样做的,你要是反对我,则不是明君,齐王当然找不到台阶下;再是栽给三位大侠一顶恶帽,“此危国之器也”,意思是武功越厉害、越勇敢、“越无礼”,则对国家危害越大。
齐王没有明确反对,只是说:“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这三个人不好捉,也不好刺杀,除掉他们还有点难。是希望晏子知难而返?还是告诫晏子当心。
晏子不愧为谋士,为名相,一下子找到了大侠的命门,有什么难的,不费一兵一卒,不需一刀一枪,仅需二个桃子就行了。于是宴子“因请公使人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于是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子果真是位聪明人。他让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这就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败了野猪,第二次又打败了母老虎。像我这样功劳,可以独吃一个。”
田开疆则认为自己连续两次打败敌军,无疑可以独吃一个。
古冶子看到盘里无桃,非常恼怒,抽出宝剑要他们还桃,说:“你们的功劳算什么?功高莫过于救驾。齐王渡黄河遇到大鳖把马车咬住拖到河中去,我与它水中血战九小时,斩了它的头,众人无不惊骇。”
公孙接、田开疆见状,说:“我的功劳不及您,我的武艺也不及您,拿桃又不谦让,是贪婪啊,现在不敢去死,是不勇敢啊。”于是把桃返了回来,抹脖子自杀了。
古冶子见二侠死了,说:“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也没有吃桃,自杀了。
三侠士死了,齐王也觉得可惜,最后以士礼厚葬之。故事没有交待晏子有何感想,但故事却被收入《晏子春秋·内谏篇二》。由于《晏子春秋》的作者不是晏子本人,我们也无法体会晏子的感受,唯一明白无误的是,编辑《晏子春秋》的人作为内谏篇第二引述此事,对晏子是赞许的,对三士则毫无痛惜,中心用意在于臣子要克己守礼,这与晏子杀三士的精神一脉相通。
这个故事让人感慨。我至今记得小时候读成语故事时,看到此节特别不舒服。晏子使楚让我对晏子的印象特别好,想不通他为何要用计杀三士。现在,我对这个故事特别感兴趣的是晏子为什么想到了这条计?并且怎么知道,这条计一定会成功。
据目前我所知的史书看来,“二桃三士”开山鼻祖是晏子,也就是说,晏子是第一个找到大侠命门的人。
礼法,礼法,礼就是法,在春秋时期,不守礼的后果是可怕的。以至管仲伐楚拿芭茅说事。齐鲁又是教化敦厚之乡,儒家文化发祥地。晏子知道礼法杀人肯定名正言顺,这是比捉、刺,更软也更好的方法。
晏子表面叫三侠“计功而食桃”,然而却三人只给了两桃,明明是让他们“争功而食桃”。争功必然无礼,无礼就会自相残杀,假三侠之手杀三侠,这就是书中标准答案所说的这个故事的启示是“比喻借刀杀人。”这个故事与刘义庆《世说新语》周处上山打虎、入海斩蛟同出一脉,都是以毒攻毒的范本。
然而吊诡的是,三侠虽然起初争功,却也光明磊落,在我们看来,并无多少失礼之处,尤其三侠惺惺相惜,错了就勇于赴死,决不独生,让我特别感动。
三侠怎么失礼,现在无法查到更多的史料,在《晏子春秋》书中,也仅有一项,就是见晏子时没有礼貌还礼这一点。至于后来“计功”,我认为“前杀野猪、后杀母虎”的公孙接确实值得一桃,“两次打退成群敌人进攻”的田开疆毫无疑问也值得一桃,在当时国与君不分,“救君”等于“救国”,古冶子当然更值得一桃。三位勇士爱惜名誉如同苍鹰爱惜羽毛,捍卫自己勇敢的行为本身无可厚非,唯一的错在于未提前预知对方功劳的大小,先拿了桃,结果发现人家功劳比自己大再返桃就晚了,自身品质就有了争功、贪婪一污,进入了“知错不以死谢,就是不勇敢”的迷局。
自认为守礼的晏子,我认为心地的阴暗和毒辣无以复加,更没有尽到守礼的职责。身为丞相,能在齐国找到几个这样的绝顶侠士!他们有如此功劳,就不值得一个桃子的奖赏吗?不奖他们,何以激励天下人?孔子说“不教而诛谓之虐”,三侠有错为何不教呢?从三侠后来的表现,他们并不是不可教育之人啊!仅因见自己没还礼一个小节就要除掉它们,未免太小题大作了?或许他们是一时疏忽了呢。更进一步说,既然以守礼自重,又怎能挑起三侠争功食桃从而失礼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晏子自称做臣子的要守礼知分。身为丞相,担负着教化天下、为国惜才的职责啊,难道一点不守礼就要诛杀吗?难道功劳越大、武艺越强、越勇敢就越该诛杀吗?
这个故事最可怕的还是晏子“计功而食桃”的毒计啊。公孙接听后仰天长叹说:“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然人多桃少,必争功也。明白地说出了晏子出了道难题:“要么接受不勇敢的恶名,要么接受争功的恶名?两者必处其一。”是爱惜名誉,还是争功劳?结果三者皆因爱惜名誉而死。
从出题者晏子而言,他必然知道武士(大侠)是爱惜名誉的,“不勇敢毋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