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央视艺术人生的栏目里,主持人朱军对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专访中,冯老在说起自己从事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时说了一句话:“我国六百多个城市的面目变得越来越像了。”让我触动不已,感思良久。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搞城
在央视艺术人生的栏目里,主持人朱军对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专访中,冯老在说起自己从事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时说了一句话:“我国六百多个城市的面目变得越来越像了。”让我触动不已,感思良久。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搞城市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我们的城市也越来越漂亮了,楼高了,路宽了,广场也大了、绿了,城市也靓起来了。曾经让人们很是高兴,对美好环境的向往毕竟是所有人的共识。而冯老的一句话,高瞻远瞩,从令一个方面提出了担忧,不由得让人如同醍醐灌顶。是啊,认真的想一下,我们各地的城市面目除了有大小之分,似乎很难从外在的形象区分开来。
城市建设的加快是件好事,但是在建设中除了大刀阔斧的大手笔外,更应该从各地城市传统居住环境文化中借鉴一下。城市建设代表了一个国家一段时期在多个方面文化的表现。现在的欣赏美的观点不能全部取代历史传承的一些民居特色,不要把对民居文化的保护和名人完全的挂钩,将对民居的保护局限到名人的荫护之下,特别是成片的民居不仅仅代表了曾经昌盛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古色古香的即便陈旧的才是历史的真实面目,它是后人无法复原的。现在我们拆迁的是不是太多了,现在这些看不起眼的民居会不会成为后辈的一道风景,一个啧啧而叹的自己城市悠久的见证。
城市的建设不仅仅需要现代建设的手笔,也应有对旧城的保护,两着并重,多方互存,相互补充,这才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真正的内涵。
我们需要高楼林立的壮观,也需要马路的宽广畅通,但这些不能成为全部。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美的表现形式被过度的引用,都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疲劳感,时间长了就失去了美的感觉,而成为灾难。而我们千城一面的建设,是不是会热心办成一件让后人唾骂的事情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让城市建设的脚步放缓一点,充分的考虑一下现有的得失,让真正的专家参与进来,不要让城市建设成为政绩表现的手段,成为认可政府官员能力的形式。毕竟这是简单易于仿效的,如果没有一种理性的认识,就会在加快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长官意志,从而会严重破坏城市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
从现在的乡村农家游的不断兴旺中可以发现我们是多么的看中自然和历史文化的环境,我们因为生活而居住在这个城市,可是从养生的角度我们却不喜欢这个环境,不正从另一个方面见证了我们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千城一面的弊端。可是更为严重的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熏染,这从一些经济发达的一些乡镇的建设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这不能说不是悲哀了。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仅体现在基本的建设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对国民生计问题的保障,路宽了,不见得城市就不拥挤了。城市的面目改变了,不见得城市人的心理压力就减轻了。多在细节上关心民生问题,不要让城市建设的旗帜遮盖了眼睛和良知,也不要做那些让后人在寻找我们现代出生名人的故居不再困难的事情。
祖国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遗存与后世,这不仅仅是后人拷问我们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