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好多年前曾经看过一则小品,说是一个开茶馆的人,为了使生意好起来,想了许多办法:如装修店面、改良茶具、精选茶叶……等等,但效果都不明显。后来有人给他支了个招,叫他在店内放一只破缸,并用铁栅栏围住。栅栏上
好多年前曾经看过一则小品,说是一个开茶馆的人,为了使生意好起来,想了许多办法:如装修店面、改良茶具、精选茶叶……等等,但效果都不明显。后来有人给他支了个招,叫他在店内放一只破缸,并用铁栅栏围住。栅栏上挂块牌子,上写:《当年司马光砸缸处》。这一招果然厉害,远近闻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从此茶馆天天暴满。当然这个故事不过是一则寓言,但它说明炒作历史文化,尤其是历史名人是可以谋取经济利益的。
就拿端午节来说,历来都公认这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于是屈原的出生地,就成了争抢的目标。在秭归人眼中,屈原出生在秭归县乐平里村是不争的事实。而在离秭归不远的荆州江陵,却同样以屈原故里自居。荆州人曾愤愤不平的说:“说起屈原的籍贯必提秭归,谈到他的死,又必提汨罗,而屈原的真正出生地——荆州江陵却被遗忘,这种现象必须得到改观。”
如今的端午,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对屈原生、死之地的争论了。人们把话题转向了端午的源起,端午究竟纪念谁?目前除了公认的屈原说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曹娥说,孝女曹娥投江的日子也是五月初五,而且有曹娥庙、曹娥碑为证。另一种是伍子胥说,提出“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人,已经将它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向文化部提出申报。如果申遗成功,那么端午的历史将被改写。
炒作文化名片除了地方文人以外,背后大都有政府公权力的支撑。目的是什么,决计不单单是为了还历史的真实,其实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历史文化背后的经济利益。
比如最近曹操墓的发掘,就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专家通过安阳旅游业基数和旅游构成测算得出,曹操墓或能给当地每年带来超过4个亿的收入。安阳政府表示,安阳将把曹操高陵建成一个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一体的三国文化考古和文物保护基地。新加坡经济导报预测,曹墓的发掘或可以使当地农民提前十年进入小康。
近年来有关名人故里的争抢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正在热播的新《三国》中,有诸葛亮躬耕襄阳的剧情,因此引发了南阳人的强烈不满。电视剧播出后,不断有网友和当地学生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前聚会,他们一起诵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起声讨新《三国》篡改历史。电视剧的创作组都是些饱读诗书的人,他们不会连诸葛亮的《出师表》都没有读国,诸葛亮究竟是“躬耕南阳”还是“躬耕襄阳”他们应该比别人更加清楚。有学者认为,新《三国》播出时,襄樊在央视力推其早已录制的宣传片,再结合几年前发生的襄樊人运作更改教科书事件推测,襄樊与新《三国》剧组幕后应该有着某种密切联系。当然这仅是一种臆测,不足为凭。但历史文化正在被劫持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层出不穷,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一句大家熟悉的话:“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道出了历史名人抢夺大战背后的真实。然而文化名人毕竟不是处处都有,但“有文化要上,没文化创造文化也要上。”于是就有人宣称“这就是当时西门庆与潘金莲第一次见面的地方。”西门庆“并不是一只好鸟”,竟然也有人炒作,很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然而炒作名人却普遍缺乏对历史名人精神文化的把握。表面上看起来是争名,其实是在争利。许多地方政府则在发展济的冲动下,成为真正争名夺利的幕后推手。
历史名人,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价值,如果政府有意参与,应该让历史名人的精神回归。不能认为文化只有和经济挂上钩,能够赚到钱才有用,这是在根本上忽略了历史文化的真正的价值。
至于文化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已经讲到,他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对于任何一块土地上,它产生一个历史的名人,也就是这块土地的精神和灵魂。
这些年我们把文化当作一种产业来搞,利用经济的杠杆,更大的提升历史文化的精神品位,应当是一件有意义事。但是“文化产业”不等于“文化产业化”。“产业化”是把很多不能被商业化的,或者不能进入市场的历史文化,也拿来赚钱。这样的结果就是打着文化的名义,让商人得票子,官员得位置,地方有面子,却让历史文化的精神错了位。那么文化名片,就成了文化“名骗”。谁在亵渎历史文化,也必将被历史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