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世界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界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界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辐射死了,盐还没用完。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宫城县东部海域里氏9.0级地震,把大自
世界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界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界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辐射死了,盐还没用完。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宫城县东部海域里氏9.0级地震,把大自然向人类可能施展的淫威提高到一个新的级别。地震发生后,随之而来的是海啸,是核电站的爆炸,核辐射的增加……日本的这场灾难,震动着全世界。当全世界的目光全都聚集在日本的抢险救灾时,中国大陆发生了另一场地震。3月17日,一场抢盐风潮席卷中国,犹如一场世纪大地震震动了中华大地。上至大城市,下至偏僻农村,不仅商场货架上的食盐被抢购一空,就连酱油、腌菜也身价陡增,成为“奇货”。“买盐了没?”从那天晚上开始,熟人见面的问候语似乎就已被盐的话题垄断。当然也许不会有人会想到,一周前日本东部海域发生的强震和次生灾害居然会在中国多地掀起一波抢购食盐的“蝴蝶效应”。造成这场风波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是有谣言称,核辐射污染了海盐。盐不够吃了,马上得涨价。正是这种种似是而非的流言,借助互联网、微博、手机短信,以比核辐射还快的传播速度,迅即点燃了公众的恐慌情绪。
当大家仅仅把盐矿停留在海水提取时,当核辐射的恐慌笼罩着中华大地时,知识和理性的缺乏成就了这口口相传的谣言。短短的三天内,卖出了平日一个月的销量。恐慌是市场的无形杀手,就如影随行的魔鬼一样浸透到市场的每个角落。这个世界,人心和世事一样难料。一小段负面传闻借由恐慌性群体心理的放大,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搞垮”藐视庞大的市场。包括在市场经济极其成熟的美国,也出现了疯抢碘片的行为。在这个缺乏权威公信力和缺失社会安全感的氛围下,在这个转型社会,情感缺失,信仰迷失,价值混乱,制度滞后,利益分割,难有共识,于是大难临头,难免人人自危,进而各自为战。
天灾可畏,但更可怕的是“积毁销骨”的谣言,今日在神州大地,加碘盐全线脱销,四处告急,实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的事情。在碘盐之前,我们已经抢过很多东西。街坊二大妈一嗓子吆喝,立马就有人请假去副食店抢购:“那个平板车、三轮车、小推车我一趟一趟往家拉呀!”醋打一澡盆,酱油两水缸,豆油十五桶,味精两抽屉,黄酱一被窝……20年前姜昆相声里的可乐场景不断重现,原来我们对“抢购”的热爱一直不曾改变。
2003年,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比“非典”疫情的蔓延要快得多。因为谣言板蓝根和醋能预防非典型性肺炎,于是,多地药店板蓝根脱销,很多单位也都给员工发放,以至于板蓝根的身价倍增;而抢醋热潮则很快扩展到了食盐甚至大米。
结果,板蓝根和醋并不能应对“非典”,传说中的“盐荒”和“粮荒”也并未出现。在今年的“抢盐”风潮中,一个段子被广为传播:
“某超市,众人争相抢购食盐,唯一老太太镇定自若在一旁选购其他商品,并不时摇头嘲笑。旁人上前问她为什么不抢,老太太答:‘非典那年抢的还没吃完呢!’”
2009年冬,甲型流感的暴发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抢购。除了一直深受追捧的板蓝根之外,传闻能防治多种疾病的大蒜也遭到了哄抢,价格上扬20倍,“蒜你狠”从此名声大震。
2010年,人们抢购的对象变成了绿豆,拜某大师绿豆能治百病的偏方所赐,绿豆价格翻番。随着大师的底细被媒体曝光,“豆你玩儿”也成了一场闹剧。
在历次的抢购中,专家均会出来辟谣,但多次忽悠了国人的“专家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公信力,再加上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我们习惯于从众,而不是独立思考。一旦遇事,很多人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跟着风潮去抢购。在媒体的报道中,那些提着大包小包去超市抢购食盐的人群中,并非都真的相信坊间传言。许多参与抢盐的人,未必真的在意什么“核污染”,更谈不上真正了解“核污染”,之所以参与“抢盐”行动,主要是因为周边的亲朋好友及左右邻居都在抢。按照国人的惯常思维,既然都在抢,我为什么不抢?中国人不习惯独立思考,又和中国传统的管制模式有关。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乃至今天,中国人一直生活在“被管制”之下,大家习惯了听命令、看通知,习惯了步调一致的行动,习惯了大小事务由政府包揽统领。所以,人们不愿意、也没有冲动去真正独立思考。一包盐引发的抢购闹剧,暴露出社会中独立思考精神的稀缺。
一场“无盐的结局”带给这个社会的不仅仅是一场社会公共课的管理,更多的是带给我们的深思,崛起的中国需要的是独立思考,不是一包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