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绯闻
作者:稗说时间:2024-11-18 02:22:34热度:0
导读:孔子在齐国怀才不遇,在鲁国从政后,又处处碰壁,最终,不得不弃官出走,他决定到鲁国以外的诸侯国“求仕”,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公元前497年,也就是鲁定公十三年,已是54岁的孔子带上冉有、子路、子贡等一
孔子在齐国怀才不遇,在鲁国从政后,又处处碰壁,最终,不得不弃官出走,他决定到鲁国以外的诸侯国“求仕”,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497年,也就是鲁定公十三年,已是54岁的孔子带上冉有、子路、子贡等一批弟子,乘着马车,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流浪生活。
他决定向西行,就选择卫国(今河南濮阳西南)作为访问的第一站。孔子之所以选择卫国,首先是因为卫国是当年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地,因此,鲁卫两国是“兄弟之邦”,关系比较密切;其次弟子子路的妻兄颜浊邹是卫国贤明的大夫,去卫国可能是受了子路的怂恿;再加上当时执政的卫灵公已经在位三十八年,国内有一批老臣已经死去,正是用人的的时候。
孔子一行几人来到卫国的都城帝丘后,首先由子路引荐,见到了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又通过颜浊邹求见了卫灵公。由于孔子在诸侯国间的声望很高,又做过鲁国的上卿,所以,卫灵公比较敬重地接待了他。
卫灵公问孔子:“先生在鲁国一年能领取多少俸禄啊?”,孔子回答说:“六万斗小米”。于是卫灵公慷慨地说:“我也给你六万斗的俸米,您就留在卫国吧”!
卫灵公之所以留孔子,其实他对孔子的那一套“仁政德治”并没有多少兴趣,只是想利用孔子这块招牌,以表明自己的贤明清正,延揽人才,从而提高自己在诸侯国中的威望。
其实,孔子在卫国的几年里,也并不得意。年老昏聩的卫灵公对朝政怠惰疏忽,对孔子治理国家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生活荒淫无度的他,十分宠爱当时被人们认为风流成性的王后南子,任由她干政弄权,对此,孔子感到有失体面,但也无可奈何。
南子是宋国人,说起来还是孔子的远房亲戚。南子这个名声狼藉但又深得卫灵公宠爱的风流王后,很想借重在当时颇有名声的孔子,于是就派人向孔子传话说,所有外来的客人要想得到卫灵公的重用,必须通过她的介绍,她愿意会见孔子。
孔子非常不愿意见南子。他先是婉言谢绝,后来实在是推脱不掉,只好硬着头皮去见她。
晋见时,南子在自己的宫内隔着帘子和孔子说话,帘内的南子能清楚地看见孔子,而帘外的孔子却看不清帘内的南子,处在帘外的孔子只好诺诺地应答,南子一边和孔子说话,一边故意把自己身上佩带的玉器首饰弄得叮咚作响。
会见南子后,孔子回到自己的驿馆,看到子路等弟子满脸的不悦,就向他们解释说,他并不想见南子,只是以礼答谢罢了。
这次晋见后,南子对孔子的印象非常好,她觉得很有必要炫耀一下自己和孔子的关系。不久,卫灵公和南子同车出游,南子也要求让孔子在第二辆车坐着,一块儿从街市上招摇而过。
这两件事发生后,弟子们对孔子的做法更是不悦,秉性率直无讳的子路满脸愠色地问道:先生经常教诲我们这些弟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您却坐在南子这样一个名声很坏的女人后面招摇过市,不觉得很失脸面吗?
孔子气愤解释说,我从来没见过像卫灵公这样这么看重女色和这么轻视有道德的人啊!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呀!
子路又说,先生您也常教诲我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您这样做,让我们以后还怎么听从您的教诲啊?
孔子诅咒发誓说:我要是有别的什么想法,让我不得好死,不得好死呀!
看到孔子急成这个样子,子路等弟子们就不再说什么。
现在看来,孔子和南子的这点事,根本算不了什么,但那时,却作为两人之间的桃色新闻在诸侯国之间传开了,一直传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