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据说清期早期,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曾经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录取前三名。某县地处偏僻山区,教育水平非常落后。有一年全县报考的童生总共只有三人。考试完毕,主考官把试卷收上来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来三
据说清期早期,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曾经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录取前三名。某县地处偏僻山区,教育水平非常落后。有一年全县报考的童生总共只有三人。考试完毕,主考官把试卷收上来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来三人中一个抄了题目,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个只抄了试题,别的什么也没写;第三个考生干脆连考题也没抄。主考官无可奈何,只好大笔一挥,把抄了题目并写了“且去”二字的那位考生取为第一,并批道:“但观‘且去’二字,必定满腹经纶。”又把抄了试题的那位取为第二,批道:“誊写毫无差错,足见其才可造。”再把交了白卷的那位列为第三,批曰:“不轻易下笔,可见其行事谨慎。”
这只是清朝科考取士的笑话,不必当真。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却有人高考时交了白卷而飞黄腾达者,那人叫张铁生。
事情是这样的,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公社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白卷先生”,他也成了红极一时的反潮流英雄。
“四人帮”一伙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不绝口。1973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江青、王洪文亲自接见他,以示笼络。1975年8月张铁生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
自从张铁生交了白卷,大学录取新生就取消了文化考试,使得工农兵学员的质量大大降低。有人形容那时的大学教育是:“大学的招牌,中学的教材,幼儿园的教法”。那时,张铁生上了大学,不少人骂他是“大学迷”,对他恨之入骨,而红得发紫的张铁生开始频繁参加社会活动,成了绑在“四人帮”战车上的一名打手。
粉碎“四人帮”之后,张铁生的厄运到来了。1983年3月23日,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3月25日,该法院判处张铁生15年徒刑,剥夺政治权利3年。张铁生终于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
1991年10月16日,41岁的张铁生刑满获释,怀着一颗忐忑的不安的心情回到社会。世事轮回,历尽沧桑,昔日的“白卷先生”,曾经对知识采取了极端蔑视态度,如今靠知识成了千万富翁,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科学教育是第一生产力,谁愚弄教育,谁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