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从希望工程凝聚无数人的爱心,到为印度洋大海啸的灾民慷慨解囊;从一代伟人小平同志以“一名老共产党员”身份向希望工程捐款,到每个普通平民百姓一次次不经意的善举,扶危济困、好善乐施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希望工程凝聚无数人的爱心,到为印度洋大海啸的灾民慷慨解囊;从一代伟人小平同志以“一名老共产党员”身份向希望工程捐款,到每个普通平民百姓一次次不经意的善举,扶危济困、好善乐施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团结友爱、互助互济也是现代社会的良好风尚。
据7月9日《新京报》报道,最近,贵州省黔西县在全县展开了一场“捐资助困、奉献爱心”的公益活动,为全县贫困人口捐款,“以改造茅草房和无房户的现状”,2个月时间共收到捐款1100多万元,捐款人数达到15199人。能够在短短时间之内,为全县贫困人口组织上千万元数额的捐款,黔西县人们富有爱心的义举着实令人钦佩和感动。
可这篇报道称,黔西县在捐款过程中确定了一个“默认标准”,即领导干部捐款标准每人2000元,中层干部每人1500元,普通工作人员则捐500元以上。而当地某单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一般的公务员月工资只有1000元多一点,拿出500元来捐款不是很情愿”。该县铁石乡中学教师罗福兴因为拒绝捐出1000元,已于5月中旬“接到通知被调往安乐小学任教”——看来,黔西县美其名曰的“捐款”活动,已经变成了硬性的摊派,如果“觉悟低”不“捐”,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捐款,本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行动,我们不能怀疑和批评黔西县组织捐款活动的善良动机,可既然是“捐款”,就应本着自愿、量力的原则,切莫把一件为弱势群体办实事的爱心工程搞成群众牢骚满腹,甚至是制造新的社会矛盾的“寒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