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
作者:遐畼时间:2024-11-06 12:37:37热度:0
导读: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作为经典的通俗读物,最初是以单篇的形式刊发在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的一份科普文化刊物《知识与趣味》上,并于1943年由开明书店结集出版。此书刊发和出版后,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作为经典的通俗读物,最初是以单篇的形式刊发在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的一份科普文化刊物《知识与趣味》上,并于1943年由开明书店结集出版。此书刊发和出版后,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直到现在没有失去其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吕思勉先生的这部书,最显著的特点是把专业的历史知识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表述出来,使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一些历史知识,使这门高雅的学术走入平常百姓中来。吕思勉先生在书的《楔子》中身有感慨地说:“我在学校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的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实,却很少有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自己读过,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正是体会如此之深,后来吕思勉先生又写了《白话本国史》,扯远了,回头看这部《三国史话》。
吕思勉先生讲三国,首先讲的是“宦官”和“外戚”,这是东汉一直到灭亡都没有解决的二个问题。吕思勉先生深入分析了“宦官”的历史渊源,帮助大家理清了一些认识上的错误,使得大家正本清源,学习了历史常识。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和“外戚”的腐朽生活和对百姓的过度剥削,才使得百姓走上了造反之路“黄巾军”,天下才因此大乱,于是有了三国的故事。
吕思勉先生在书中的《替魏武帝辩诬》和《替魏延辩诬》中,利用确凿的历史资料详细地分析了《三国演义》小说对人们的误导,致使人们对曹操和魏延产生了误会。作者用《三国志注》里记载的曹操发的一道令,这是曹操的道白,他叙述了自己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一直想做一个好的郡守,后来因为得罪了宦官怕招致“家祸”,就托病辞职了。辞职后,曹操修了一所精舍用来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以待时清。由于时局的需要,曹操又被征为都尉,他说“我在这个时候,希望替国家立功,将来在墓道上立一块碑,题为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接着他迎接朝廷,平定北方。曹操接着说,人家见我兵势强盛就有人疑心我要篡汉,这是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晋文公为后人称道,就是因为他兵势强盛,还能够侍奉周朝之故。周文王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还能够侍奉殷朝,孔子称他为之德,我难道不想学他们吗?曹操又说了战国时乐毅的故事和秦朝蒙恬的故事。他说,我每读到这两个故事,就伤心的哭,从我的祖父到我,受汉朝的信任已经过三代了,再加上我的儿子,就不止三代了,我何忍篡汉呢?实际上,大家知道的曹操确实没有篡汉。历来的英雄,没有如此坦白的,天下只有心地光明之人,说话才如此坦白。后人诬枉他也是因为有些历史记录错误,再加上人们对当时历史资料的误读。吕先生综合分析了《三国志》中的有关记载,说明了魏延并没有降魏之心,只是由于蜀军内讧,魏延被杀,只好把责任推给他,才有魏延降魏的说法。吕先生也分析了文学和历史的问题,他说文学需要刺激和感情满足,扑风捉影势在必然,而历史却要真凭实据,谨慎从事,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吕思勉先生把自己的读史心得告诉大家,帮助读者学会透过史料的表面,去看历史事件的本质,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帮助人们理清《三国演义》对历史的误读。这部只有16篇文章的书,告诉了人们一个真实的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