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最近,某校为了迎接省均衡教育检查团的检查,特意将未开设的乡土地理,劳动技能,手工制作等课程搬上了课程表上,并赫然张贴于教室的醒目栏目中,还煞有介事的安排了授课老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以备检查。其实,
最近,某校为了迎接省均衡教育检查团的检查,特意将未开设的乡土地理,劳动技能,手工制作等课程搬上了课程表上,并赫然张贴于教室的醒目栏目中,还煞有介事的安排了授课老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以备检查。其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们彼此都心照不宣,此举只是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待检查组一走,学校又要恢复原有的教学课程,并完全致力于学校的升学率,学校在县级统考中的名次……凡此种种,不禁让一个教育工作者困惑:教育,何时才能走出应试的象牙塔?
当今教育,理论繁多,目标“三维”,方法多样,课程多级,评价也多元。政府一直总在高举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推崇着“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理念,学校周边也是挂着醒目的横幅“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可是,在教学实际中,还真是“以人为本”了吗?教学实际中的孰重孰轻,何本何标,从学校开设的课程就可见一斑了。
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的语数外每周五节,一律改为六节;生物、地理、历史,每周两节,统统压缩为一节;劳技,乡土历史、乡土地理,手工制作,全部删除。
古代儒家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同时要求学子必须“通五经贯六艺”,以此来“治国平天下”。我们现在的学生,早前“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今“精通语数外,高分就成才”,似乎已经成为学校老师,家长,领导的共识。道德礼仪教育,艺术审美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不再成为教育阵地的主旋律。难道是我们国家不需要真正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才,还是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教育目标?如果只需要培养语数外,数理化的专业人才,那么,扫地、做饭、洗碗,都成为下品活儿,感恩、责任、交往,可以不再养成。是想,这样的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是一个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吗?会是我们将来民族的脊梁和希望吗?据我所知,当今学生,不仅数理化没学好,语数外依然游离于六十分之间;更有甚者,厌学,逃学,弃学,甚至弑亲的都大有人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动手动脑,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也添加一本艺术手工和一本生物实验册。可是非常遗憾,学校从未编排手工操作课,教师也从未传授学生进行手工操作和生物实验操作。甚至连历史、地理填图册基本也没怎么用。实际情况是,学生一学期下来没有做过一次生物实验,没有上过一堂劳动技术课,没做过一次手工制作!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学校冠冕堂皇的设置了诸如篆刻,棋艺,剪纸,等等活动小组课程;学校的总结报告、经验介绍中就堂而皇之的介绍自己推进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
我国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很早就提出“格物致知”的治学理念,强调实践精神在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大学》开篇即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是人生最初和最基本的获取认知而践行的阶段。而实际情况是学校在经意不经意间抹杀了实践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教学中需要知行合一,只是这样的训导后人已经遗忘殆尽。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决定因素。是学生们不喜欢手工制作,不喜欢做实验?还是他们不喜欢动手动脑?都不是。是教育体制,教育行政部门,教师们在扼杀学生的智慧,在偷走学生们的思想。当知识成为被动的灌输与接收,学生们已经为厌学,逃学,弃学创造了条件,还谈什么探究,实践、创新?﹗
有人说,让学生“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可是在没有创新能力、缺乏审美情感、失去生活技能,毫无实践能力的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又如何能够践行这一承诺?
教育,何时能真正走出应试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