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一段讲述乾隆派和珅去甘肃征讨罗刹,兼查赈灾粮款被挪用贪墨的故事。情节虽多为“剧说”,但也不是全不靠谱。甘肃官员通同舞弊,酿成震惊全国的“甘肃冒赈”大案却实有其事。甘肃土地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一段讲述乾隆派和珅去甘肃征讨罗刹,兼查赈灾粮款被挪用贪墨的故事。情节虽多为“剧说”,但也不是全不靠谱。甘肃官员通同舞弊,酿成震惊全国的“甘肃冒赈”大案却实有其事。
甘肃土地贫瘠,却连年灾荒,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常常需要依赖朝廷救助。为减轻国家财政支出,乾隆二十五年,清廷特准甘肃及外省商民纳粮“捐纳监生”。捐来的粮食就用于赈灾。所谓“监生”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取得“监生”资格,即可直接进入乡试(省级统考)。“乡试”合格者,朝廷将择优录用。“捐监”相当于现在花钱买学历,是通向仕途的一条捷径。所以有钱人家都乐意“捐监”,红楼梦里的贾政,走的就是“捐监”当官的道。
然而甘肃“捐监”得来的粮食,却绝大部分进了贪官的腰包。在贪墨“监粮”一事上,甘肃大小官吏,通同作弊,沆瀣一气。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最终还是被乾隆觉察了。朝廷因此下令终止甘肃“捐监”。此后甘肃遇灾,仍然沿用由中央财政补贴的办法。由于甘肃灾情不断,国库为此每年都要拨付一百好几十万两银子,户部不堪重负。
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勒尔谨请求恢复捐监旧例,他的请求很快得到乾隆批准。但乾隆并没有忘记“甘肃冒赈”案的教训。于是派了一位他认为精明能干,又善理财的王亶望出任甘肃布政使,并专门负责办理“收捐监粮”事宜。在乾隆心里,王亶望是属于那种“你办事我放心”的“能臣”。王亶望也向乾隆保证:“随时随处,实心实力,务期颗粒均归实在”。任命王亶望为甘肃任布政使,乾隆心里踏实。
实际上王亶望是一个心口不一,喜欢媚上的人。他入甘后,着手对“捐监”进行改革。把原来“只收本色粮米”的政策改为“收折色银两”。把原规定每名监生捐粮43石,改为收银子47两。另外加收办公银、杂费银8两,合计每名监生收银55两。俗话说:“银子是白的,眼珠是黑的”,由粮食变成银子,让贪官更加眼馋。渐渐地,白花花的银子就变着花样地流入了贪官的私人腰包,贪渎竟成风气,而且越刮越烈。王亶望知道,此事涉及面太广,一旦泄漏他一个人难以遮天。于是就把亲信蒋全迪调任兰州知府,各州县收来的银子都交由蒋全迪办理。蒋暗示各地谎报灾情,制造假账。捐上来的银子则在灾赈的名义下被贪官们瓜分。从乾隆三十九年四月至四十二年初,开捐不到三年。这批污吏贪墨的“监粮”就达600余万石。
为了把贪渎做得天衣无缝,蒋全迪与王亶望商议,要各县预定灾情。然后按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此事由省里定出标准下发各县,再由各县照单开赈。换句话说:贪官想报多少,就可以报多少。然而王亶望却伪装清廉,下面送来的银子,他从不经手。想贿赂他的人,只能把银子放到酒坛里,菜筐里,或者通过门人转交。王亶望编织了一张从总督、州府到道、县的关系网。在这起集体贪渎案中,他们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各司其职,而后分赃。民间流传这样的顺口溜:“一千两见面,两千两吃饭,三千两射箭。”甘肃官场腐败尽人皆知,只瞒了乾隆一人。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王亶望因办理监粮“有功”,由布政司升任巡抚,调往浙江。王亶望能在这场巨贪中全身而退,而且得以擢升。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乾隆因用人不当而造成的恶果,当永为后世之戒。王亶望及其党羽究竟贪污了多少?今天已无从知晓。据他自己交代,有1000多万两。仅王亶望个人被抄没的家产,就高达300万两。其贪污数额之巨,堪称清朝入关以来之最。
王亶望离任后,乾隆派了一位官声颇佳的王廷赞接任其职。王廷赞能否揭开甘肃腐败的黑幕,却听下回分解。
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