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是对联的一种,那么,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据《后汉书?礼仪志》上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在沧茫的大梅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天帝怕鬼怪在人间作祟,就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们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很是生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漳当即挥笔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几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的,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贴于门媚横木上的,是春联的横披;“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的单幅文字,如过年时在庭院里贴上“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单扇门或影壁上,春节时大家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这种“斗斤”。
春联的内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因此,它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这么说,小小春联,浓缩着时代的记忆,承载着岁月的变迁!“跟共产党走,听毛主席话”,“翻身感谢共产党,吃水不忘打井人”,这是建国初期的春联,抒发了广大劳苦民众翻身做主人的欢喜。六七十年代,是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春联也弥漫着浓浓的“阶级斗争”的色彩:“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时时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工农兵要占领文化阵地,才子佳人滚出历史舞台”。君不见,“大江南北歌烂漫,长城内外舞翩跹”,“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处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风貌正日新月异,使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拥有更加隆重的欢乐与吉祥。国家的长治久安,令生活在我们这个伟大国度的人们更加感到欣悦和振奋。可以想见,强烈的时代感将激发起人们投身改革和建设的劳动热情。这些年来,人们思想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进行文学创作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楹联好手,继承古老的楹联传统艺术,并把她发展到新的境界,“奥运”、“招商引资”、“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和谐社会”、“神七飞天”等等新词汇都纷纷出现在新春联中,赋予春联以新的时代气息。
贴春联也是很有讲究的。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上联要贴在右手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正确张贴春联时要遵循“仄起平收”,即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
春联从起初的驱邪避恶到如今的祈福志庆,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企盼。在我们乡下,每年春节前村里乡邻都要拿着裁好的红纸请识文断字的文化人写门对子,那种虔诚的神情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似乎将未来的希望全寄托在这红色的纸片上了。对仗工稳,平仄相调,笔力遒劲,细细观赏大红纸上寓含深意的对联和漂亮的书法,是很有意思的。近些年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讲究春联制作书写的人越来越少,街上卖的几乎都是印刷春联,纸质不错,还有许多烫金描银的,商场、超市、银行、电信等服务行业为招徕顾客,总要印制大量春联分发给客户。但当看到一溜几户人家都贴着一模一样的门对,上面还醒目地印有与春联内容无关的单位名称,总觉得有点象广告,少了一些传统文化内涵,多了几分现代商业气息。看着这些流光溢彩、千副一面、不伦不类的春联,心里满是失落,这不知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文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