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肉欲”
作者:命钉时间:2024-11-17 10:56:18热度:0
导读:孔子关于饮食,最经典的、也是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这段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
孔子关于饮食,最经典的、也是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这段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论语》中多数句式属于口语化,这一方面是因为孔子教学采取的言谈式而非而今的大学里的“架构”、“解构”的装腔作势。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孔子的学生们文化程度不算高,做起读书笔记用的是自己的口语、俚语(假如学生中有广东人,《论语》肯定里会出现“洒洒水啦”之类的词)。所以这段基本还是好懂的。只有个别的语句有不同的解读。如“割不正”,是指刀法不对,还是指杀牲时不合礼仪。“不撤姜食”,说明孔子喜爱吃姜。有人据此判断孔子应有胃寒。
关于孔子与饮食,《论语》里还有几则:
子曰(传说是子曰,语出《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般来说这句话一望而可知其义。偏有极端Feminist(女权主义者)句逗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男人、喝男人,是女性的天赐人权。
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厄于陈蔡时,七天没有尝到饭味.野菜汤也喝不上。饿得昏昏沉沉。弟子颜回淘米回来.生火做饭。饭将熟时,颜回从锅里抓饭,孔子装没看见。当颜回送饭给孔子时.孔子说:“我刚才梦见亡父,要是饭干净的话.我要祭奠他老人家。”颜回说:“不行,刚才烟尘掉进锅里,弄脏了饭,我想丢掉不好,所以抓来吃了。”事后孔子十分感慨地对弟子说:“知人可真不容易啊!”
孔子在齐国往鲁国返回的路途中,正淘米准备造饭,突然遇上了紧急情况,“接淅而行”——端着米盆就跑。其狼狈如此。
回过头再看前面那段。有一点是明显的,那就是孔子对“肉”描述得多,加上“脯”,一共用了五个“肉”字,说明孔子有较强的“肉欲”——喜欢吃肉。
孔子年少时因为“家贫且贱”,可怜的“肉欲”实在满足不了。有一次孔子应约参加一个“贵族聚会”,多好的一个大快朵颐的机会啊,不料却被门卫恶意羞辱而不得不愤愤离开。
孔子收学费是按肉来收。孔子后来辞官或没官做以后,一门心思教书,他规定的学费是一捆腊肉。
孔子用“肉”的标准来形容某事某物的美好。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颇似老子之“治大国如烹小鲜”。
孔子为了吃肉,甚至可以用理由来搪塞:孔子与学生们困在陈蔡之间,十天没吃饱一顿饭,饿得起不了床。优秀的学生子路从外面“弄”了一个红烧猪蹄来。孔子饿得再也不顾什么仁义了,也不问猪蹄来路,也不等子路分享,也全然不顾为人师表,狼吞虎咽就吃了。紧接着孔子又被国君召见,这回孔子吃肉却斯斯文文。学生们诧异了:“老师您咋能这样呢?”孔子说:“小子们啊,那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我那时是为了活命,如今却是为了仁义。”
孔子闻心爱的学生子路被杀,悲恸万分,哭于中庭,口中喊著:“啊呀,老天啊,你这不是要断了我的命了啊!”当听使者说到子路被剁成了肉酱,呕心得立刻叫人把家中准备食用的肉酱倒掉,并发誓再也不吃肉了。时年孔子七十二——距逝世仅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