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故事要存质疑之心(外一篇)
作者:绝妙时间:2024-11-09 02:47:52热度:0
导读:这儿有一个史料记载的故事:杨震是东汉时人,为官清廉。一次,有一县官深夜给他送来黄金十斤。杨震拒收,县官神秘地说:“夜深了,没人知道这事的。”杨震哈哈大笑,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
这儿有一个史料记载的故事:杨震是东汉时人,为官清廉。一次,有一县官深夜给他送来黄金十斤。杨震拒收,县官神秘地说:“夜深了,没人知道这事的。”杨震哈哈大笑,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县官只好拿回黄金走了。
此乃“四知”故事。杨震的字眼儿抠得可谓妙哉妙哉!天知,天不会说话;地知,地不会言语;你知我知,当然更无甚大碍。本人疑问在此:此事既然仅此两人知道,那又是谁将它记载下来才得以使其流传至今的?
倘是小县官,他肯出卖自己的虚荣而将此公布于世以提升杨震的名誉?莫非是源于对“清廉”的感动?不懂。
倘是杨震自己,既然他清廉又怎能不会自谦?这倒仿佛有些许的不可能。也许“清廉”与“自谦”不可得兼,而舍“谦”取“廉”?这样看来两个字就空皆带一“兼”字了。也许品质本就不应集中于一身,而分散也许更具“魅力”,总有一方为了另一方的“出众”而牺牲自己——但也许这些都是歪想,也许根本不是杨震自己记载的,但上述的种种也还是存在的吧。
——这些是我不能明白的,除非是传说,否则我不承认它的存在。搞不懂那么多仅有一人最多两人参与的故事是何人给记录的。无非是牺牲一方或“出卖”自己,或者,根本就是捏造。
悲观与乐观
想必列为看官都读过以下诸如此类的文字:
同样面对半杯水,悲观者说:唉!只剩下半杯水了!乐观者说:还好,我还有半杯水!
人们往往会折服于“乐观者”的豁达,而投“悲观者”以白眼,是的,人们总乐于提倡“乐观”。——然而真到生活中时,他又习惯使然,成了自己白自己的对象了,而自己倒毫无察觉。
其实,“乐观”与“悲观”仅仅是一个人生态度问题,无所谓是非好坏,无所谓值不值得提倡,一切皆在顺其自然中。
可以乐观一时,换得暂时心情舒畅,但不能永远面对失去毫不介意,虽则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可驳:难道“新的来”不用付出一定的代价吗?毕竟我们都是“现实”主义者,不具有阿Q式自欺欺人却心中甜蜜无比的愚蠢。
其实,悲观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像文中的“悲观者”,意识到仅有半杯水了,他便可能倍加珍惜这仅存的半杯水,节省地饮,一如“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乐观者”倒完全可能陶醉于“还有半杯水”的事实,兴奋过度,将其一饮而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他再度乐观,完全可以学学达观的狐狸:留下了甘甜供以后回味。可惜——
拥有的仅仅是回忆,水已不再来。“狐狸”事后也不妨翻唱一下邓丽君的歌曲——《何日君再来》……
悲观还是乐观,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万事勿过极,凡事皆有度,在悲中乐在乐中悲或许在最简单的事实——悲乐都不能使水增加或减少面前能闪耀出辩证法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