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烈华老师的处女作
作者:竞投时间:2024-11-18 03:40:22热度:0
导读:收到烈华(张福华)刚刚出版的杂文集《谁扼杀了我们的自信》时,我欣喜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述。慌忙打开包装后,深咖色的封面插图仿佛让人感觉到书中内容的厚重和凝练。再看作者的亲笔签名,一股暖意早已涌上心头。我对
收到烈华(张福华)刚刚出版的杂文集《谁扼杀了我们的自信》时,我欣喜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述。慌忙打开包装后,深咖色的封面插图仿佛让人感觉到书中内容的厚重和凝练。再看作者的亲笔签名,一股暖意早已涌上心头。
我对烈华老师开始关注时,这位老哥已经在“红袖添香”网站上“小有名气”了,这从那些欣赏他作品的“粉丝”对其作品的评论中就完全可以体会出来。因为我只是在偶尔的日子里堆砌一点“小女人”的心情文字,所以很少对别人的文章发表评论,也没有多少时间进入论坛看贴或者发贴。
记得今年六月初,因我写了一篇《我们干吗要对于丹那么苛求》的文章发在红袖添香网站后,对于丹老师“情有独钟”的烈华老师,读完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后,已经在红袖发出几篇相关的文章,并邀请红袖网友进行相关的讨论,深得大家的喜爱和好评。此时他顺便把自己发表的与此有关的一篇文章,即《关于“‘于丹现象’讨论”的总结报告》,以评论的形式贴在了后面,当时我仔细读过后,觉得烈华老师思想之深刻、文笔之凝练是我所望尘莫及的。于是情不自禁地点开了《烈华文集》,开始阅读,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开始解读他的文字和他文字后面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
亲切自然、朴实无华,将深刻洗练为通俗,将浪漫演绎为质朴,这是我几天来读这本新作的直接感受。读完全书的内容时,忽又发觉,烈华老师的作品除了具有思想性和可读性之外,原来也很幽默、很有趣味性。读了他的作品,让人更加明白: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贫困是磨砺人生斗志的基石。当一个人胸有大志并孜孜以求的时候,苍天最终也会因被折服而来相助,从而成就苦难者丰富多彩、硕果累累的一生。因此如今已年过六旬的烈华老师前半生是历尽艰辛、充满浪漫而又幸福美满的,当然他也活得很真实、很踏实、很充实而又很成功。这正如烈华老师自己所言:“小时候的贫穷、饥饿和饱受歧视令我刻骨铭心。穷则思变。通过自我奋斗,我走出了穷乡僻壤,改变了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现在,与我有密切关联的亲友上万人,遍及全国各地,有的还走出了国门。我的文字至少让我的亲友和后辈感到很亲切。”
翻开他的作品,第一辑是“爱情婚姻,浪漫情怀”,第一篇是《见缝插针,创造爱的浪漫》,让我真正看到了一个“60岁的老头16岁的心”!而《背着老婆拼命抵抗》真可谓是为争取爱情把种种“艰苦斗争”变成了爱的浪漫。
第二辑是“胡思乱想,山语村言”,其中我最喜欢的《比比看,谁更聪明》、《人生处处有学问》、《死了张屠夫,就吃混毛猪?》和《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等作品。我也认为“杂文是最能表现一位作家思想的文体之一,烈华老师的杂文里,对许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用生动的语言,诙谐的文字,巧妙的寓意,给予了抨击,其观点常常能引发人的思考”。正如一位红袖网友对他所说的一句话:“在红袖,您的文字盖尽了一个作家对社会大众(红袖网友)的教育职责。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正确的观念是普通民众永远的需要。”
第三辑是“阅读红袖,歪批瞎评”,其中《嗡嗡嘤嘤的苍蝇和文学家》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许多。在这样一个百花齐放的网络时代,正如作者文中所言:“沉默不是人类的天性……文学家的写作纯粹出于人类恐惧寂静无声的本性,完全是为了自己的享受,既不企图愉悦他人,也不企图改造世界。如果硬要给文学家加上道义的责任,文学家将不堪重负;如果文学家自己要承担重任,未免自视过高活得太累。”
“只求发出独特的声音,不怕被人讥为井底之蛙。谈古论今,臧否人物,不为尊者讳,敢替弱者言。既有哗众取宠之心,更有实事求是之意。若能嗡嗡嘤嘤扰人视听,笔下目的就算达到。”这也正是烈华老师作品中所蕴涵的真实自然和质朴思想的基础。
第四辑是“狗眼看英语,黑猫侃教育”,一篇《为什么要学“狗日的英语”?》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接下来的几篇有关“狗日的英语”的文章更是让人觉得他谈得深刻而不失幽默,读过后使人受益非浅。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优秀教师,烈华老师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是值得后辈思考和学习的。
第五辑是“狂人呓语”,通过对《老婆使用说明书》的阅读,本人觉得烈华老师把平等、和谐、幽默和浪漫已经写到了极致。难怪他自言对爱的分配率是这样的:“90%给老婆,4%给父母,4%给孩子,1%给亲友,1%给工作。”请问可敬可爱的男士们,你们是否也敢用数字来表示一下自己对爱的分配率?我看也只有烈华老师能够这样坦率真诚了。不过在他身上的确是“集中了真男人所有的风采,令男人汗颜,令女人羡慕”。
“文如其人”,我素来是倾向于这种观点的。时至今日,虽然我和烈华老师同在新疆,但除了熟悉他的作品外,与他所有的“交往”全在红袖中,通过“红笺小字”的联系,我们知道了彼此,也“认识”了彼此。于是我很荣幸地收到烈华老师《谁扼杀了我们的自信》这本处女作,“敬请批评”实在是烈华老师的谦虚之辞,精选在此书中的每篇文章都让我受益非浅,故特写此文,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