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江山自唐朝设县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在这片土地上担任过父母官,恐怕连史家也难考证得清楚了。但其中的佼佼者,人民并没有忘记他,明朝县令余一龙,就是其中的一位。余一龙,字汝化,号见田,江西婺源人,明嘉靖年间进
江山自唐朝设县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在这片土地上担任过父母官,恐怕连史家也难考证得清楚了。但其中的佼佼者,人民并没有忘记他,明朝县令余一龙,就是其中的一位。
余一龙,字汝化,号见田,江西婺源人,明嘉靖年间进士。入仕后得时任吏部尚书的邑人毛恺赏识,并被推荐为江山县令。余一龙自嘉靖四十五年(1566)莅任至隆庆二年荣迁,在江三年,可谓善政卓著。
本文非为余公立传,所以撇开余公民治吏治方面的政绩,只就他的一些鸿爪履痕,昭彰一下他为江山留下的一些明代古迹。
余公在任三年,特别留意城市建制和地脉培植,如建筑城墙,修建学宫;树浮图得景星百祜,建楼亭有水星一视;疏通九连之池,开凿七星之井,可谓建树频频,不一而足。而其中最大的功绩,莫过于修筑了江山的城墙。
江山设县肇自李唐,至今一千三百余载。除南宋末年至元初近十年间迁礼贤外,现城关一向为县治所在地。可是自设县至明嘉靖隆庆年间九百余年,皆无城墙。“左溪右山,宛然一聚落尔”,长久以来,“寇盗时发,苦无防御”。
余公到任次年,接受当地士绅倡议,即决定修筑城墙,上下同力,半载而成。
江山城墙之规模,东起鹿溪圳,西止西山底,南起现址大南门,北至县署后。延袤五里,高二丈厚一丈五尺。设九门,东曰通昌通禄通宁;西曰通兴通贤;南曰通福通和;北曰通安通化。自建成到现代十数年前陆续拆除,凡四百余年。对于规范城市建置,防寇御敌,拒盗阻洪,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城事竣后,余公又利用余资余力,疏通了城內九连池、开凿了七星井,贯通了城內水脉。
九连池,是先民们在古城东南隅开凿的九泓池塘,起自小南门外,进城后曲折排列,止于通禄门底。九池贯通后,由第一池受城南百亩田水,源源流注城內八池,出通禄门至鹿溪圳。由于池池贯通,所以旱天不枯竭,雨天不满溢,实乃城內一道蓄水排洪的优良通济水利工程。
九连池至今已不能一一确指,今年又相继填去了柴家塘荷花塘数池,现存的好象只有家具厂旁的横路塘和解放路小学门口的水阁塘等数口了,但五尺来宽的水圳还是沟通的,不过多已改为暗涵,如稍加疏浚,仍不失排水功用。
七星井为自大南门起沿大街向县署方向成北斗形曲折相序的七口井。先民们用于汲饮洗涤和防火,也曾泽被万民数百载。七星井也已不能确指,有记载的孝子巷和明街巷两井尚在。沿街数井是否属七井之列,已难稽考。
古人迷信,认为城南景星山危岩突兀,疑为火星高照,为祈求城內免受火患,余公在城北县河出水口处建了一座城楼——水星楼。水星楼又名天一楼,取《周易》天一生水之意,楼內祀太阴之神真武水德星君,以为可以遏制火魔。此楼高六丈余,巍然屹立在古城北隅。,隔城遥对景星山,诚为城北一景。水星楼数百年来屡毁屡修,至民国三十年又被日寇飞机炸坏。1950年代拆除,自此县河东路通出城外。
与建水星楼的缘起相类,古人认为一方风水可以孕育一方人才,所以余公很看重城市地脉的培植。在他到任的当年,即在老虎山建造了景星塔,后又在城北水口山重建了百祜塔。
景星塔,在城南老虎山主峰北麓,为七级六面楼阁式实心砖塔。高五丈,三五七层设有佛龛,底层六面均设假门,南面门楣上刻有建塔年代与余公名号。此塔在1988年经市人民政府重修。
景星塔与虎山危岩可谓相得益彰,危岩如咆哮山林的英武虎头,高塔则是钢鞭翘然的竹节虎尾。四百多年来此景成了江山城的象征,后人如要设计城徽,这是现成的标识。
百祜塔,在赵家双塔底村须江东岸,与后三十余年所建的凝秀塔隔江对峙。此塔为七级六面楼阁式空心砖塔,底层西南面设有一门,人可进內,视力可达塔顶。此塔高八丈,尤伟岸挺拔。经数百年风雨,虽部分侵蚀剥落,塔尖也于数十年前被风刮塌,但英武不减当年,与凝秀塔一起,忠心耿耿立哨北关,犹如城北大门的两座华标。
余公所建的水星楼和景星百祜两塔,虽不能真正地祈免火患和风水出人才,但却为江城平添了三段胜迹,亦不失为百世之功。另据志载,余公除以上建树外,在当年尚留意学校,在学宫建造了讲堂——“明伦堂”;还在城南封门桥附近建有楼台——“一视亭”。由于岁月流逝,风雨涤荡,两古迹已不复存在。我生也晚,未见其形象规模,不敢臆测。
三年建树频频,在千余年众多的江山令中,余公确是出类拔萃的。所以在他离任后,邑民为他在城北立有生祠,作为后来者的楷模,足见人民对良吏是有公允评价的。
余公后官至太仆寺卿,位居朝廷九卿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