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尊敬的郑凤霞老师:您好!昨天下午接到您从遥远的吉林延边打来的电话,我感到非常高兴。一次普通的连线突然之间变得神秘起来,我向往延边已经很有一段时间了。这方奥区是东北亚金三角的中心,青山绿水,又有着悠久的
尊敬的郑凤霞老师:您好!
昨天下午接到您从遥远的吉林延边打来的电话,我感到非常高兴。一次普通的连线突然之间变得神秘起来,我向往延边已经很有一段时间了。这方奥区是东北亚金三角的中心,青山绿水,又有着悠久的朝鲜族民族文化传统,“闯关东”作为一种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我说延边神秘,一在于她本身浓郁的朝鲜族风情,还在于这里有一座极具特色的“育人真国”——延边大学。作为延边州唯一的一所国家“211”大学,她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五十多年的春华秋实,半个多世纪的教泽绵延,无私地容纳着包括汉族、朝鲜族在内的二十二个民族的天之娇子。而我走进延边,走进延边大学,用自己的心胸去领略她的格调,却是因着一种难得的机缘。
延边大学的格调是一种怎样的格调呢?作为学校宣传阵地的《延边大学报》自然是我走进延大的一个窗口。第一次读到贵校的校报那是在几年之前,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曾在贵校就读,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爱动笔写文章。有一年暑假他从学校回家带了一份《延边大学报》,刚看到报头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同学炫耀着他发表在“绿化地”文学副刊版上的一首诗歌,温婉而含情,流露出自己内心对母校的一片挚诚。更难得的是他毕业后,依然坚持创作,笔耕不辍。当我们再次谈到《延边大学报》的时候,他满含着眷恋,告诉我是校报将自己引上文学之路,我相信他的话,而且也对他充满了歆羡之意。
其实,不只是他从校报汲取营养,进而获得精神上的充盈,我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不曾在延大学习过,甚至到现在为止我还未踏上那片神秘的土地,可是几年来我却一直关注着延边大学,在网站上浏览着《延边大学报》。虽然在千里之外,可说实话从这个窗口我感受到了这座民族学府始终有着一种喷薄向上的生机与活力,校报栏目的设置博而不杂,“民族之窗”、“爱心船”、“集思苑”、“星星诗语”都彰显着独具的魅力。
我猛然间有一个想法,延边大学不仅仅是吉林的,是延边州的,他更是中国的和世界的。《延边大学报》以独特的视角和倾诉方式记录着莘莘学子们在这里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点点滴滴,她是洞开的一个窗口,这座象牙之塔里面的和外面的,所有的一切新鲜事物,学子们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都通过她得以传达。如果没有几代报人的辛勤努力,延大的春夏秋冬肯定缺少了一种颜色!雪泥鸿爪上就不会有那难忘的一瞥!年轻的学子的心就不会永远恋念着母校!
郑老师,我有过大学的经历,但不是在令人神往的延边。可是我对延大却情有独钟,几年来,我从贵校校报上学到不少东西,但愿我可以做一名贵校私淑弟子。
最后,我也希望有机会能够去延大的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些她的气息。
末了,祝您工作顺利!祝《延边大学报》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