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两代人心事
作者:嘉觞时间:2024-11-17 19:27:41热度:0
导读:儿子大学毕业到北京打拼已经5个年头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每当谈论这个话题,一家人总是愁云密布、唉声叹气。“叹”的是靠儿子的工资收入,即使不吃不喝要20年才能住得上属于自己的房子,“气”的是房子越盖
儿子大学毕业到北京打拼已经5个年头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每当谈论这个话题,一家人总是愁云密布、唉声叹气。“叹”的是靠儿子的工资收入,即使不吃不喝要20年才能住得上属于自己的房子,“气”的是房子越盖越多,房价却越来越贵,且没有丝毫下降的迹象。
“房子”是人类物质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更代表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归属。谈婚论嫁得有房子,有了房子才具备谈婚论嫁的资格。然而,北京的房子可不是咱老百姓想买就能买的,一百万顶多能买个60平方米的,还十分难买。
奥运会前,房价一度创了新高,老百姓指望奥运会后能降下来。出人意料的是,奥运会胜利闭幕了,房价在原有的基础上非降反升。望房兴叹的人啊,只好再等等啦,但愿能等来“久旱降甘霖”的一天。
美国房地产大鳄引发的金融危机,像一股势不可挡的龙卷风迅速刮遍了全球,原指望这回房价该给老百姓点机会了。谁知,房市仅仅消停了几天,房价又直线上升,而且到了工薪阶层望房止步的境地。
安居才能乐业,居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人们工资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
人们不会忘记,计划经济年代,城镇居民住房由单位分配,是人人应得的一种福利。直到1984年正式启动住房货币化改革试点,住房才以商品的形式进入了市场,住多大面积的房子,住几套房子,完全取决于你腰包里有多少钱。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居住条件飞速提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六、七平方米,增长到目前的近30平方米,不光面积增加了,住房的功能、住房的环境、住房的档次都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
“愿更多的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看到这衷心祝愿不禁感慨万千,是啊,住上好房子是过上好日子的前提,而过上好日子离不开住上好房子。当下,即便能交得上首付,余下的贷款要还二、三十年。一旦背上了贷款这座大山,一旦成了银行的房奴,经济上的负担,心理上的负荷可想而知。
前不久,一位“80后”网友在网上发起千人集资买房行动,发贴召集1500人每人出资100元,凑齐首付买房,然后大家通过抽奖、摇号等方式来决定房子归属。如果不是到了“逼疯”的地步,“80后”的青年人恐怕想不出这么离奇古怪的招数。
买房—结婚,结婚—买房。似一块大石头压在“80后”的心头,如果单靠他们自己的收入和能力来实现买房的目标,简直比登天还难。靠父母有钱的家庭自不必说,靠工资养家糊口的家庭,即是一座过不去的火焰山。
房子伤了很多人的心,房子也扭曲了许多原本真善美的灵魂。有权有钱的有几套房子不在话下,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望眼欲穿,无缘一间。
面对高房价,人们在进行各式各样的拼争。在常住人口平均只有29岁的深圳,越来越多的“80后”加入了“咬牙观望”的行列,与开发商“拼心理”、“拼体力”,但更多的“80后”陷入了“等不起”更“买不起”的两难境地。
为了孩子能按时谈婚论嫁,为了孩子能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家庭选择了“全家总动员”的路径,双方父母先出首付,子女完成按揭贷款,由此造成了两个老年家庭的“掏空”和一个年轻家庭的“月光”。
不管怎样,“80后”的房子问题,已经成了很多家庭的大事、难事,处理不好,或许会带来诸多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80后”的房子,两代人的心事。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生人,总感到生下来就挨饿,上学“反潮流”……没有赶上好时候。可现在跟“80后”的比比,觉得他们更不容易,承受的压力更大,担负的责任更多。
“80后”多为独生子女,虽然在蜜坛子里长大,没有受到委屈和挫折。可进入社会后的激烈竞争,工作上的巨大压力,无情的淘汰机制,使得一些人难以承受。还有一对年轻人要负担四个老人的养老问题,使得“80后”的人深感工作压力大、家庭责任大、经济负担大。相比之下,“60后”要比“80后”幸福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