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七孔,小七孔
一行人在七月十九日上午从家中出发,一路上走走停停,到达荔波县城时,已是黄昏时候。需要在第二天一早赶往旅程中的第一个去处——大七孔,一行人用过晚餐后,基本没有开展什么活动,回到旅社稍事安顿,就进入休息状
一行人在七月十九日上午从家中出发,一路上走走停停,到达荔波县城时,已是黄昏时候。需要在第二天一早赶往旅程中的第一个去处——大七孔,一行人用过晚餐后,基本没有开展什么活动,回到旅社稍事安顿,就进入休息状态。大七孔
二十日一早,到大七孔景区刚下车,不小的雨便迎头而下。小贩趁机挎篮兜售布伞,于是人们头顶便罩上了斑斓的色彩,持续了起码半个小时,直到云收雨霁。从伞下眺望,雨中的山峦苍翠欲滴、清新可爱,尤为难得的是,雨中的云蒸雾绕,让这些玲珑的山们显得亦真亦幻,给人一种远离尘嚣而超凡脱俗的静谧感。好景难得,立即建议同行者把自己的倩影留驻其间,响应者众,于是在相机的快门声中,不少人便定格在如画的风景里。
坐船溯河而上,景点依次被称为恐怖峡、天生洞、风神洞。
被称为恐怖峡的是一段河谷,两岸居然既无茂林,也无危岩,反倒是绿水青山惹人怜爱,不得不奇怪于当地人的危言耸听。过完恐怖峡,游船便向右靠岸,一行人于是上岸步行。雾霭氤氲中不乏跳前窜后的顽童,也时有须发如雪举着相机拍照的高龄者。
弯弯曲曲沿着河道向上,不久之后便到了那个叫做天生桥的景点。说是桥,其实是个凌驾于河床的高岩,河流从其下方巨大的空隙中穿过。桥的作用在于连接,但这座雄伟的天生石桥,“桥面”两岸并无任何道路连通,大约仅供仙人或飞鸟凌空飞度吧?人行栈道从空隙的右侧蜿蜒向上,远远望去,游人几乎与蝼蚁无别。看来在鬼斧神工的造化之下,更加雄奇的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浮想。
风神洞是这次溯流游览的终点。既然称作“洞”,本以为可以一览洞天福地,谁知却被一道歪斜的铁门挡住了去路。河流便是从铁门左下侧无声流出,无声而徐缓,形成一个深潭,加上光线黯淡,感觉有些阴森。人们似乎没有参照旅游蓝本上的称谓,而是呼为“妖风洞”,更有大喊“妖怪来了”之人。自知不是英雄,还是用摄像机凛然对准那座锈迹斑驳的铁门,拍了不下于十秒钟的特写,作为一个虚拟的“到此一游”的凭据。
返回时全程步行,边看边玩边走,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停船的地方,女士们终于摆不脱视觉的诱惑,在无法准确判定民族特色的大红服饰里,用不算高昂的租金,暂时实现了楚楚可人的审美追求。
从导游图上看,穿过风神洞的暗河,往上还有二层河和地峨森林两处景点,二者之间是一段明河。地峨森林继续往上,又是一段较长的暗河,称作地峨宫,一直向西北,直达地峨宫洞口。可惜因为景区的原因,只能跟那或许神秘幽邃的美景失之交臂了。
小七孔
驱车往西南,几十公里外,便是小七孔。从景区东大门进去,顺道的第一个去处,是铜鼓桥,这是个人文因素较为鲜明的所在。据资料记载,该桥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已投入使用,后来被洪水冲毁,眼前的乃是衍生的第二代。这是一座斜拉桥,桥墩矗立于两岸,桥墩之上,有圆盘状浮雕两两相对,各形成一个只有鼓面而无鼓身、无须敲击的巨大“铜鼓”。桥栏两侧,手腕粗的钢索就镶嵌在铜鼓鼓面的凹槽中,向下斜着伸到岸上。到桥头时,忽遇疾风骤雨,无暇仔细观瞻立于桥头的那根牛图腾石柱,与同时到达的一对夫妇仓促拍照之后,未能等到后续的人们,又在雨中匆匆前行。
接下来便是在电视画面中早已看熟了的小七孔古桥。这是一座建于清代中后期的七孔石桥,桥面平直,桥下水平如镜,两岸古木繁盛,一片清幽。以“孔”计数,景区的名称便信手拈来。以古桥为背景,又即兴帮人拍照,此时蝉声悠扬,似乎蓄意介入定格的照片中,昭示一种深刻的合一。桥头有石碑,铭文为“万古奥桥碑”,颇觉生涩难解。
缺乏一种俯瞰全局的可能,只知道一个个景点连珠般次第出现。接下来的两个去处,依次是拉雅瀑布,大水从山上冲刷下来,通过公路下面的涵洞进入左面的河道。由于水势较大,在逼仄的路面上溅起腾腾水雾,不少人就趁机在水雾中留一个朦胧的丽影。左侧的一段河面上,便是被称为六十八级跌水瀑布的地方。说是瀑布,实则相当玲珑,一两米甚或不到的落差向上游蔓延开去,数量蛮多,只是没心思细数是否真个六十八级。前行里许,又有一股水从右面山上下来,呈弧形跃过公路上空飞入左边的河道,纵然是快速通过,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还是无法摆脱被淋浴的“热忱”,烈日炎炎,故意驻足享受清凉者也不在少数。
坐了一段由景区有偿提供的电瓶车,重新下来之后,便进入一片视野开阔而盘根错节的密林。这是一片掺杂了不少木质藤本植物的树林,高度多在两三米之间,绝少大树。望着林下恣肆横流有时深可没膝的滔滔大水,才懂得了“水上森林”的意蕴,也才明白了景区东大门外那些叫卖凉拖鞋的高声吆喝并不多余。但除了老人、女士和小孩热心问价而外,男士们似乎有些不屑,三跳两跳涉水而过的,直接踩进水里慢慢行进的,小心翼翼生怕跌跤的,“花样”迭出。幸好水质纯净清澈,直接感受夏日这份清凉而无须刻意捍卫自己的洁癖。
又是上车下车,进入公路右侧的一大片满是水草的开阔地,当时听说的是个似乎叫什么“湿地”之类的地名,与后来查询到的“翠谷山庄”并不一致,不过含义趋近于沼泽,更能反映那一片地貌的准确特征。供行人步行的不是一块块的水泥板或石板,而是一根根半截插入地下的巨大圆木,向远处蛇形延伸。不少人最初怀疑是模仿圆木的水泥柱子,待蹲下来仔细察看了树皮、年轮和树皮间生长的老木菌后,才真正相信了。拐了几个弯,又见一条瀑布从右侧的山上垂挂下来,在阳光下闪亮如白银。但瀑布流经的地方,却基本看不到年久冲刷的痕迹,不得不心生疑窦:这说不定又是一条新近引流的人工瀑布。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一个叫做卧龙潭的地方。这是一座水库,建在樟江河一条支流的源头上,堤坝向内,呈规整的弯月形。河水就从平整的堤坝上漫过,跌落成一片向内弯曲的瀑布。用这个弯月形瀑布做背景拍照的人相当多,可谓熙来攘往,但多数好像并不懂得人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这样一个道理,把美景降格成点缀来突出自身。
欲待按图尽兴,众人多已劳顿不堪。离公路左侧稍远一些,却必须步行到达的景点,诸如飞云洞、野猪林、鸳鸯湖等,只好放弃。知道飞云洞未必便是满天飞云,野猪林肯定不会猛兽出没,鸳鸯湖畔寻觅不到鸳鸯脉
版权声明:本文由迷失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