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俗谚说解:茶亭碗

客家俗谚说解:茶亭碗

生腰坐散文2025-02-25 00:20:19
语意:茶亭之碗人皆可用,借指“过人嘴”,即总被他人当作话柄。讽喻不争气之人,如果不务正业、一事无成或生活落魄,那么其不光彩的“名声”就难免时常被人挂在嘴边,成为人人尽可随意取笑、奚落的对象。客家地区多
语意:茶亭之碗人皆可用,借指“过人嘴”,即总被他人当作话柄。讽喻不争气之人,如果不务正业、一事无成或生活落魄,那么其不光彩的“名声”就难免时常被人挂在嘴边,成为人人尽可随意取笑、奚落的对象。

客家地区多茶亭,据有关史料记载,光是闽西武平县,就曾有茶亭600余座。作为客家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事象和人文景观,茶亭不仅体现了客家族群以人为本、关怀他人的精神品格,更突出了客家人广行善事的民俗风尚。
“亭”是一种内部结构相对简单的小型建筑物,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起初建在各诸侯国的边境线上,十里一亭,是士兵了望敌情与站岗放哨的场所,也是边防线上的交通站。秦汉时期,官方又在十里长亭中间加建一座传递邮信的五里短亭,这也正是汉乐府“长亭复短亭”诗句的由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长亭、短亭原先的功能消失,成为来往行人躲风避雨、歇脚休息的地方,也往往是至亲好友、情人相送之处。
客家先民为着生计,经常扶老携幼,长途跋涉,辗转迁徙,路途上那些风雨亭总是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慰藉。有着强烈感恩心态的客家人一旦定居下来,便在宗族乡贤的率领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大路、小路甚至偏僻山径上,请地理先生堪舆好位置,仿照驿道上的长亭、短亭,修建起一座座给行人避风躲雨的风雨亭、茶水亭,是为客家茶亭。
客家茶亭的形态多种多样,有民居式的、有牌坊式的;有土木结构的、有砖石结构的;有全族人捐建的,也有一家人或几个人建造的。到了夏天,总会有人每天无偿地烧一缸茶水放在亭子里,预备给路人止渴解乏。此俗名曰“奉茶”、“施茶”。
南来北往的过客走进茶亭休憩时,都免不了要喝一碗茶、一碗水,因此“茶亭碗”便人人得以取用,从不计较它的不干净。客家人俗信茶亭之物自有神佑,百毒不敢侵袭。
客家人素来十分注重情面,所谓“树要皮,人要面”,长辈教导晚辈时,总爱灌输“做人要争气”的处世哲学。客家人以勤劳著称于世,却也总有“懒尸惰骨”(即懒惰成性)的人,成天游手好闲,即便行事,也多是虎头蛇尾,有开始冇结果。更有吃喝嫖赌样样来得的败家子,做田唔晓牵牛,读书唔知提笔,祖上家业挥霍完之后,只好四处赊借,有上餐冇下顿,人见人怕,一如丧家之犬。
凡是不务正业、不勤于生计的人,当然要成为大家的反面教材,以其现身说法教育后人。这也就是“过人嘴”了。
“茶亭碗”本身功德无量,千百年来便利了无数过路的英雄好汉、凡夫俗子,然而做人做到一只“茶亭碗”,那就跌破眼镜了。
反之,积极进取、事业有成之人,尤其是获得功名的所谓“争气”者,其名姓、事迹也常常挂在人们嘴上,但却不是“过人嘴”,而是“新打茶壶——得人惜(锡)”,人见人爱,人见人敬,人见人夸。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