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楼随想
作者:劫劫时间:2024-11-07 02:22:05热度:0
导读:第一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南充来说,的确是一个人杰地灵,山川秀美的地方。今年春节期间旅游便选择了这个人文气息深厚的地方。据了解:南充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16年即为巴国辖区,秦设巴郡
第一节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南充来说,的确是一个人杰地灵,山川秀美的地方。今年春节期间旅游便选择了这个人文气息深厚的地方。据了解:南充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16年即为巴国辖区,秦设巴郡,汉置安汉县,以文化发达,人才辈出著称。汉将纪信,蜀将张飞、王平、宋将张宪都是历史上的名将,天文学家落下闳、三国硕儒谯周、《三国志》作者陈寿,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唐代尹氏兄弟状元(尹枢、尹极),宋代陈氏兄弟状元、宰相(尧叟、尧佐、尧咨)都是南充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前副主席张澜都出生在南充。虽然这次旅游的时间很短只看了阆中古城、罗瑞卿故居和万卷楼这三处地方,但是已经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名话这里的历史文化太深厚了,三言两语是道不明的。
当然到南充旅游是有目的的。近年来三国文化又成了大众观注的热点,南充做为三国文化之源,做为一个喜欢三国历史的我来说当然要来实地感受一下了。一是看看千年古城阆中到底是怎样的?也想了解一下被郭嘉、程昱称为“万人敌”的张飞是怎么样的一位英雄。二是想了解一下《三国志》作者陈寿的一些事迹。千年古城阆中是去过了,张飞的英雄事迹也了解了。这些都足以认我心潮澎湃的了。特别是到南充登万卷楼更是让我有做诗的冲动,虽然现在的万卷楼是于1990年由政府拔款400万元恢复重建成的,但是跟原来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公元222-237年)的万卷楼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不是看它的新旧,我们是看它的历史地位,因为这个楼不一般,曾经在这万卷楼里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学者——陈寿。陈寿不仅是伟大的学者,而且是“后世学者之宗”,据了解:他有一本在宋以后便亡佚了大著《益部耆旧传》被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竟不辞劳笔曾将长达十卷的《益部耆旧传》手书一过,当作珍物赠与友人。被著名地方史专家东晋人常璩不仅盛誉该书可与《史记》、《汉书》媲美,而且著《华阳国志》时多取法取材于此。其后常宽著《续益部耆旧传》也沿袭其体系。后来,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作《水经注》、徐坚辑《初学记》以及宋编《太平御览》,等等,都曾大量征引该书以注补旧史之阙,或增广旧闻轶事。可见称其陈寿为“后世学者之宗”笔者认为并不过分。由于此书失传了,所以他的《三国志》是当今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陈寿真可谓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杰出代表呀!所以说这万卷楼的名字取得真是名付其实,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过分。
这万卷楼位于南充市西山万卷楼景区,它倚岩而建,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飞檐斗拱,气势雄伟。登上万卷楼便给人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里的风景沥沥在目,放远望去,整个南充城尽收眼底,那千年川流不息的嘉陵江,像一白色丝带一样飘向远方,整座城市象一付唯美的彩画一般让人心神旷怡。再加上这具有幽幽古风古韵的万卷楼与其现代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更显其独特魅力和神韵。他的气势绝不亚于“黄鹤楼”,甚至它的历史地位还高于“黄鹤楼”。要说登万卷楼的感受我只有借用四川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後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首诗来表达了。的确是没办法形容自己的感受才用别人的诗来表达的。我只能说:“万卷楼,我心中的梦”,为你才激动得“独怆然而涕下”。
第二节
陈寿家族世代都是当官的,陈寿的父亲也曾当过蜀将马谡的参军。所以陈寿家族在当地是一个名望很高的家族,一句话他家里很有钱。据相关资料了解:陈寿自幼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十分重视把他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因此,不惜花费家资,特地于治西果山脚为他修建了读书之所“万卷楼”,并聘请了当地名儒担任塾师。陈寿是一个极其好学的人,又具有上进心。大致在238—257年(后主延熙中后期),他以其淳朴敦厚的品行和优秀的学业,在24岁那一年告别父老,来到当时的蜀汉首都成都,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学习成为名士秦宓的高脚弟子、蜀中大儒,西充国县人谯周的学生,在太学里,陈寿勤奋研治先秦儒家经典《尚书》和《春秋三传》,学习先代名主贤君的治民兴国之道。他尤其锐意于现代史,不厌其烦地精读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很是被老师谯周赏识,成为“谯门四学士”,因此,他备受太学师生嘉赞,被喻为孔门七十二贤中工于文学的了游、子夏。
陈寿仕途之路很坎坷。他先后做过蜀汉名将姜维的主簿、蜀汉中央图书馆东观任秘书郎、黄门散骑侍郎,蜀汉灭亡后又被学友罗宪推荐后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佐著作郎、同时兼领了巴西郡负责品评选拨人才的中正官、著作郎、治书待御史。治书待御史既是一种官职又是一种职称,他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级别,他的职称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者或者是大教授之类的。
万卷楼既是陈寿年轻时读书之所,又是他治学之所。据了解;264年,蜀汉灭亡。向来忧国如家的陈寿便返归故里,深居于万卷楼,陈寿在安汉老家度过了近十年的寒窗生活。可以说这万卷楼陪伴了陈寿三分之一还多的人生历程,他那写尽苍穹之书的思想都是在此点滴汇聚而成的,所以说万卷楼的历史地位很高的原因便在于此。要说《三国志》这本书,在陈寿六十五个春秋的生命途程中,前后历时近二十年来撰写。可以说这本书一定有不少篇张是在万卷楼里完成的。为了写这部共有六十五卷,外《叙录》一卷(已佚),总计近37万字,简明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的《三国志》,他不知查阅了多少资料,不知走访了多少地方,可以说三国地方的山山水水都有他的足迹,真是可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尽人生二十个春秋才完成了这部千古名著呀。再加上那个时候的文献资料比较少,都必须四出访问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民间传闻歌谣,踏访三国名人遗迹,考核旧史所达人物姓氏年里、官爵行事等等,用现在人的话来说是一个名付其实的“大记者”,深入当地实际考查,亲闻亲见亲听,根据实理来说话。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时,抱着对学术认真公正的态度来引用,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还进行考证后才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