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梯关铭》年代考辨
作者:人面桃花时间:2024-11-13 14:36:03热度:0
导读:平顺县境内现存有明朝嘉靖年间夏言撰写的两通石碑。一在玉峡关脚下,一在虹梯关脚下。高2.7米、宽2.25米、厚0.3米的《虹梯关铭》石碑座落在虹梯关乡碑滩村,198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由碑
平顺县境内现存有明朝嘉靖年间夏言撰写的两通石碑。一在玉峡关脚下,一在虹梯关脚下。
高2.7米、宽2.25米、厚0.3米的《虹梯关铭》石碑座落在虹梯关乡碑滩村,198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身接近正方形,碑帽呈罕见的半圆形。硕大的碑帽一直平放地面,直至8年前才将该碑的碑帽吊装到了碑体上。四根柱础搁置近旁,显然是欲建碑亭因故放弃。碑文字比掌大,笔力健劲,全文如下:
玉峡关西来余百里,近蚁尖砦,千峰壁立,中通峭峡,状如风门而小,下则无底之壑,石蹬齿齿,盘回霄汉,望之若虹霓然,比岁青羊之寇,凭负以拒汴师者此也。故号洪梯,予易以今名,亦因以关焉,从而铭焉。
石崖攀天,仄蹬千回,仰干塞明,俯临蔽霾,铁壁勾连,谽谺中开。观者骇魄,行子心摧。亘如长虹,横绝天阶。彼昏者氓,肆其喧豗,爰据培塿,以抗震雷。卒于大刑,亦孔之哀。太行之阿,大河之隈。关门弗严,惟帝念哉!北山有石,南山有林。经之营之,突焉崔嵬。侍臣作铭,以诏后来。
大明嘉靖戊子贵溪夏言书。
如果仅从碑文来看,此碑应该是夏言在嘉靖八年撰写的,亦即公元1529年。夏言,字公谨,号桂州,系江西贵溪上清桂洲村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考中进士。嘉靖七年腊月,夏言奉皇帝之命来到了潞州处置青羊山陈卿起义,嘉靖八年二月他在完成了开设平顺县和将潞州升为潞安府的使命之后就离开山西回到了京城。此后他在仕途上扶摇直上,嘉靖九年升为四品,嘉靖十年为皇帝讲学,嘉靖十三年升为礼部尚书,嘉靖十五年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嘉靖十七年荣登首辅(相当于如今的总理)。虽然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皇帝在严嵩的谗言之下(也有持严嵩为夏言求情开脱的观点,姑且不论),将夏言革了职,可是到了嘉靖二十四年,皇帝复又召夏言回宫复职,直到嘉靖廿七年正月,夏言因为极力支持曾铣收复河套,并请求皇帝出兵攻打蒙古的俺答,后因收复河套失败,被皇帝怪罪因而失掉俸禄,当年十月份被杀,享年67岁。古时因人废言,但夏言是文章高手,以致《潞安府志》不得不收录了这两篇碑文,可是作者落款却成了:前人。
笔者在撰写长篇历史小说《青羊血》考证史料时,对此产生了难以解答的疑问:如果这篇碑文果真是夏言在嘉靖八年为了刻碑而写,何以在其后漫长的19年中戴不上它的碑帽?完不成这座碑亭的工程?何况,撰碑之人后来升为首辅,地方官员胆子再大,也不敢如此怠慢吧?更不可能因为缺少建设资金而耽搁到夏言被杀之后而停工。何况此前潞州地方官吏和朝中大臣为了讨好夏言,撰文溢美是他带兵平息了青羊山叛乱,还在平顺为夏言建了生祠,专门聘请太子太保、礼部尚书顾鼎臣为其撰写了碑文。
对此可以肯定,此碑的建造年代不会是嘉靖八年。理由是:
一,此碑的落款不符合当时的惯例。该碑落款只有年份、撰碑人的籍贯和姓名,没有通常要写的一大串官职称谓和月份(季节)。玉峡关古道现在留存的残碑中有“大明嘉靖戊子兵科都给事中夏言题推官张珩潞州周昊……”的字样(见《太行大峡谷考察记》),是为佐证。
二,如果该碑碑文是嘉靖八年所写,夏言身为兵部都给事中,虽然是皇帝的耳目,官品才是个七品,在人烟稀少之地树立如此高大阔气的碑铭不具备资格。
三,碑刻好树立起来了,撰碑的人倒霉了,碑帽没有人敢往上戴了,碑亭建设就此搁浅。
既然此碑是夏言当了首辅之后补写的。那么,此碑碑文到底是哪年所写、哪年所刻?我认为有三种可能:
其一,是在夏言当了首辅之后,应下官诚邀补写出来的,后因为罢了夏言的官,建立碑亭之事由此作罢(即嘉靖十七年---嘉靖二十一年);
其二,是夏言第二次复出之后写的(嘉靖二十四年---嘉靖廿六年)。此碑尽管巨大,雕刻它耗用两年功夫足足够了。可是,恰恰在这两年之中,夏言被皇帝下令杀了。我认为此一种可能最大。既然是后补写的碑文,就不太好写明具体的月份,既然落款是嘉靖八年,主人当时的七品官衔不足以雕刻如此巨碑,当然他也不至于狂妄到将其担任首辅的履历提前十年以上。
其三,如果夏言确实是在嘉靖八年就写了碑文,当时没有刻碑或者碑刻的尺寸太小,等夏言当了首辅,地方官员为了讨好夏言和彰显地方名气,才开始立碑或者将小碑改换成了巨碑,并且准备建造碑亭,这才把落款中的官衔抹去了。我认为,此种可能不大。
综合上述猜测,不论此碑文是哪年所写,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碑雕刻完毕的时间一定不会早于嘉靖二十五年,即夏言死前二年。
《虹梯关铭》如此,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姊妹碑《玉峡关铭》的来历也概莫能外。只不过前者距离河南省边界尚远,虽历经480年沧桑,保存得还相当完好;而后者距离河南省界不过一箭之地,碑石出现断裂,也看不出来当时有建造碑亭的蛛丝马迹。
为了澄清此事,作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企盼此文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来博学方家考证出《虹梯关铭》的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