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未知的自己

找到未知的自己

县学散文2025-04-14 12:48:54
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跌倒了就想站起来,站直了却又会摔跟斗;喜欢听别人的真心话,而自己偏偏防着人家;笑的时候有时比哭还难看,想哭的时候不得不强颜欢笑。做人就是这样的矛盾,就像照镜子,可以看到光鲜的表象
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跌倒了就想站起来,站直了却又会摔跟斗;喜欢听别人的真心话,而自己偏偏防着人家;笑的时候有时比哭还难看,想哭的时候不得不强颜欢笑。做人就是这样的矛盾,就像照镜子,可以看到光鲜的表象,却难穿透心灵的深处。特别是看自己,用台湾作家张德芬女士的话说:心想事成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可往往是一张面具遮住了人们追逐金钱、名利、地位、权势的心。难怪现代人的追求越来越多,而快乐的人却越来越少,得与失逆莫成交形影相伴,人生顺境时的光芒与困顿时的压抑左右着言行,再也无力挣脱陷入茫然的枷锁,唯有轻叹一声,俗世育俗人。
正当我们这些“俗人”彷徨在欲望、浮躁、悲观情绪中难以自拔,找不到“真我”与行为“坐标”的今天,作家张德芬推出了华语世界首部读心修灵的励志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令我读来颇有耳目一新之感,犹如行走在沙漠中的我,一回头,一朵小花摇曳在风尘,俨然是生命的奇迹,陡然使人激发出一种继续行色匆匆的力量。
读小说,我喜欢先读作者。张德芬女士,曾当过风光的台视新闻主播,急流勇退后到美国深造,随即谋到位高权重的职位,却以忧郁症收场,最终,她搬到北京郊区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妇。四年的妇人生活,所有外在的光环日渐淡去,内心的感觉却在日益充盈。作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素材,用小说的笔墨,深入浅出地描绘、揭示出困扰人们烦恼、痛苦的深层原因,成功地为所有看她小说的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我”。据说,该小说一经推出,就被冠为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书作家,深受读者的追捧,很多人因为阅读德芬的书,生活态度有了积极的转变。待我看完这书,我的感觉是,此言非虚,起码我的灵魂已经受之涤荡。
《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以“若菱在冬天的雨夜,荒郊野外的山区,没带手机、没有汽油,成了一个孤单无助的女人”开篇,然后引出与一个老人大段充满哲理的对话。老人问了一个及其简单的问题:“你是谁?”“我叫李若菱。”“李若菱只是你的名字,一个代号,”老人微笑着坚持:“我问的是:你是谁?”“我……”若菱困惑了——他到底想问什么?“我在一家外商计算机公司上班,我是负责他们一套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若菱试着解释。“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老人再度摇头,“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了?”在一个奇怪的地方,跟一个奇怪的人,进行这样一场奇怪的对话!若菱这个时候感受到了屋子里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气氛,以及老人身上散发出安详和宁静的气质。这种神秘和睿智总让人有所震慑。此刻的我,也在为若菱着急,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回答?这是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我是谁?”是否也是我们的困惑?老人的问题,看似简单,落到我们的身上,又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
我接着看。张德芬的笔峰一转,于是,若菱的思绪回到了过去。她的职场生涯曾经辉煌,也一度失落;她的婚姻,有过幸福的记忆,也有伤痛的烙痕;她的朋友,从亲密到背叛等一幕幕不堪的回首,作者借老人的口,给予一一剥离开来。老人告诉若菱,一个人从容面对生活要学会“臣服”,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就是不可改变的,那就只有臣服。而接下来就是该考虑对事业是否一如既往的追求?还是换一个环境?是远离这个好友?还是继续做朋友?继续维系婚姻?还是解除婚姻?这才是自己事情,也自己未来该直接面对的事情。
随着小说和风细雨般的展开,若菱的心结被老人逐一化解,我或多或少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与其说“老人”是深入浅出地讲述人生哲学和人性的内涵,不如说是在为现代人上了一堂如何挑战人生各种境遇,为之分忧解惑的课。若菱在作家的巧妙安排下,通过老人的秋毫点拨才遇见了未知的自己,因而豁然开朗;读者是把书当成了一面“魔镜”,心有灵犀般洞察到了隐藏在内心“天使与魔鬼”的双重化身,在不知不觉间找到了未知的自己。
张德芬用小说阐述,每个人固有的情绪如何转化成心灵内在的能量:“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仅凭这句话,《遇见未知的自己》就值得一读,只需一杯谈谈的茶,任茶香与书香交融。
小说的结尾,很耐人寻味,足够让我们细细品味一番。老人对若菱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