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讲台的反思

走下讲台的反思

缵衍散文2025-02-15 01:02:41
似乎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个老人,一步一蹒跚地走在远离学校的人行道上。意识中似乎这才明白,脚下这条走惯了的石子路,原来竟是这般难走,这般的长。而纠缠在脑中的思路,就像那路面上无序的车流,堵赛,嗡鸣,无所适从
似乎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个老人,一步一蹒跚地走在远离学校的人行道上。意识中似乎这才明白,脚下这条走惯了的石子路,原来竟是这般难走,这般的长。而纠缠在脑中的思路,就像那路面上无序的车流,堵赛,嗡鸣,无所适从,甚至一塌糊涂。大概这就是刚刚患上的,被人称为“退休忧郁症”的症状吧。
左腿的膝盖隐隐发酸,也许是天气的原因。想起刚才走出校长的办公室,就差一点在楼梯口处踏空摔倒。年轻的女校长和善,有礼,临送到楼下还一再叮咛:“你身体不好,这回可要好好休息了。”嚄,听那语气,就像是在关心一位客人,欢送一位贵宾。是安慰?抑或是劝慰?也许两者都有。实话实说嘛,是得好好休息了,难道真要……依稀记起当年初踏进这学校时的情景,年轻,有朝气,甚至有点“东山不出乃苍生何”的自我感觉。老校长在鼓励好好工作之余,曾提起有一位老教师临退休前还坚持上课,最终就在这讲台上殉职——是得好好休息了,尽管仍心存“英雄末路”般的遗憾。
不知为什么,这时又突然想起从前看过的几部有关教师的电影,譬如《乡村女教师》了,《二十四只眼睛》了……尤其那部日本影片《二十四只眼睛》,片中那位后来被学生喊作“爱哭的老师”的女老师,时不时流泪的形象让人记忆颇深,剧情更是“折磨”得人倍感压抑,但那女教师对孩子们倾心的爱,早已是根植在我的心底,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现今的中国,也不会发生让一个教师时时流泪的社会因素。但说不上一种什么感觉,有个理想开始在心灵勾勒出来,也许这也就是我想当一名教师的初衷吧。
于是,也就梦过,失望过,奋斗过,遗憾过,沮丧过,喜悦过。酸、甜、苦、辣、咸,如同投身炼狱,诸般滋味任你品尝。
这不,理智再一次告诫:别遗憾了,你那曾经为之自豪的工作,从此将已成为“过去时”,而那讲台下双双盯着你瞧的宝石,——不错,平时我都是和朋友形容我那班孩子们的眼睛,明亮、剔透,像是一对对晶莹的宝石。那些日日夜夜曾让我激动、让我焦虑、让我抚慰、更让我甘心情愿将满头青丝“熬”成白发的许许多多的宝石,从今天起,就要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淡去,像烟,像雾,更像是五彩斑斓的奇幻,转眼间都被阿拉丁的神灯一古脑儿地又吸了回去。可是,下意识里,为什么却又会冒出这多的自责和后悔呢?
记得,是在讲《书的故事》那堂课吧,书中有一段人物对话应叫学生起来对白,这是训练学生口语的机会。可是为什么突然一改备课时的初衷,换掉那个口语较差的孩子了哪?难道就是因为有校领导“突袭”听课,好在领导跟前叫个彩?
记得,那是双委屈的眼睛啊!那双曾被我错怪过的眼睛,这回怎的竟会这样叫人心疼?
记得……总之太多太多。奇怪呀,教学这多年,怎么就没像今天这样静下心思考过?
“张老师,张老师——”有人追到跟前喊,这才猛然醒悟,辨出这是冲着本人来的。
“你是……”眼前这位年轻妇女让人闷闷的,认错人的“事件”常有——就像高度近视的我。
“不认识了?我是你班戴柯的妈妈?”对方脸上明显带有诧怪的表情。
“是啊是啊,你是戴柯的家长——孩子这会好吗?”我这才从懵懂之中回过神来,并将眼前这位白净净的妇女,跟前几年曾经教过毕业班上的一个女孩子对上号。
“孩子在济南上大学——回家还不时提起张老师,说是你给她的印象很深。”透过近视镜片,看出对方脸上显然不带半分奉承和造作。我想,或许是在临毕业前,我曾耐心开导过那孩子不要怕别人讥笑,要勇敢找回自信的缘故吧。
刚刚铺设的石子路会是那样的坚实,脚下弹出鞋跟与石路磕碰的“杲杲”声,像是感慨,又像是叹息,更像一曲颂歌。不由人回味起刚才那位家长给我讲述的,也就是我的学生深受震撼的故事。
大学里食堂的饭菜分等,家境富裕的学生自然要吃与其身份相配的饭菜,豪气之余,免不了剩饭冷炙,毫不知惜。然而,每当饭后,总有个学生拿着一个馒头,挨个桌子上用筷子夹食那些剩菜。孩子告诉妈妈,她没有跟其他人一样讪笑那位家境贫苦的农村同学,因为老师曾教会自己怎么尊重别人,怎样留住自信。
不是褒奖,胜似褒奖。这褒奖看不见,摸不着,或许得靠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爱心去感知吧!回味这个学生的话,难道不就是对一个教师的褒奖吗?如果有人要问:老师,你给国家、给社会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贡献呀?回答是:不知道。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你的贡献就湮没在了社会的海洋之中,像投进水里的石块,看不见,摸不着,最多仅是激起一点浪花,一圈涟漪。然而,潜移默化,一切又尽在不言中,像春风化雨,像秋蚕吐丝……然而时空似乎在向前猛进,让人真正能感受到的,就是眼前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安逸,国家的强盛。教师的努力,或许就在这时空的转换中,已经化为点点雨露滋润在了其中了。
记得我还在小学时,一位老教师曾给我说过这样的话:“记住了孩子,到什么时候你都不要失去信心,哪怕是面临生命威胁。”那是在文革时期,家庭突遭变故,恐惧,屈辱,沮丧,无奈像梦魇,一夜间罩向了一个对社会还懵懂无知的孩子。
“记住了孩子,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失去信心,哪怕是面临生命威胁。”这就是我的老师在那个年代跟我说的话,我也永远难以在记忆中抹去她那企盼的眼神。伴随着老师的这句话,伴随着老师那企盼的眼神,满是“文化饥荒”的渴望,满是童话般的梦,更为塑造这个美丽的梦,催人踏上求知的路。
如今,我把我的老师的话又讲给我的学生听,或许将来,我的学生会把这种自信再传给他们的学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古训。作为教师,除了要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大概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传道”吧,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那时就明白,除了要“解惑”,还要进行素质教育哩。
路过某中学,一时被堵在校门前的车子、人群所吸引。驻足瞥一眼校门上方的大红长幅,这才憬悟:一年一度的中考又开始了。望着涌进校门的考生,我想,这些学生再不会重复我那时的“油灯伴书郎”的情景了吧。忽然想起徐谌的一篇小说《年轻十年》,的确,假如时光真的会倒流,假如再让我退回十年,假如再让我站在讲台上,那我还会重复以前的错误吗?想罢,忍不住摇头哑然失笑。自嘲的想起一句戏谑的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