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我的心目中,射洪是一座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县城。说它山清水秀,是因为美丽的涪江穿城而过,是因为被誉为“人间仙境”的金华山镶嵌在武水西侧,风光无限。称它人杰地灵,是因为开创了一代诗风的陈子昂生长于斯、
在我的心目中,射洪是一座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县城。说它山清水秀,是因为美丽的涪江穿城而过,是因为被誉为“人间仙境”的金华山镶嵌在武水西侧,风光无限。称它人杰地灵,是因为开创了一代诗风的陈子昂生长于斯、终老于斯,是因为杜甫、贾岛、卢照邻、文同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过大量不朽的诗篇。涪江之滨的射洪,更是美酒的故乡——“射洪春酒寒仍绿”,柳林古镇所酿造的沱牌曲酒,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而今则更是享誉全国、香飘世界。
前些天,约了南充日报的红涛先生到射洪访古,以了却多年来拜谒陈公读书台的一桩心愿。南充离射洪不远,只百多公里的路程,但因修路的缘故,在车上,我们却足足颠簸了五个小时。
我们下榻在射洪县委的招待所内,这里是全川的四大名镇——太和古镇的治所所在,为历代商贾云集之地。近些年,为了纪念初唐的一代文宗,由当地商界投资,建起了全长1000多米的访古唐城。晚饭后,沐浴着暮春的晚风,我们相约到古城墙上的茶楼品茗。
茶座周围藤蔓相绕,抬头南望,远远地,便可以看见一段全长30米,高7米,宽8米左右的黄色城墙。“陈子昂故里”五个古香古色的大字镶嵌墙头,让我们顿然间感悟了一种历史的沧桑。高悬着大红灯笼的城墙,呈一字型连建了18座楼、亭、厅、阁,有的二层有的三层,皆为琉璃筒瓦盖顶。建筑为朱红之色,更显出一种古朴和富丽堂皇的气派。其城有石狮相镇的涌金、太和诸门,城下是平坦的伯玉大道,建有街头花园,内植芳草等绿色植被,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这一带,可谓是太和古镇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地带。据悉,射洪县治原在金华,1990年迁于此地,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太和镇人口已达20余万,城区面积增大了两倍以上。今日的射洪城,已经成为了涪江之滨冉冉升起的“明星”县城。
金华山,是我们射洪之行的第二站。去金华,当然是为了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百代文宗”而来。陈子昂,字伯玉,是中国历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名震海内的杰出诗人。他反对齐、梁“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的华艳文风,提倡力追汉魏风骨,继承建安、正始时期的文学传统,并在一生的创作中认真地实践着这一主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崭新的道路。其实,陈子昂在武皇时代政治方面的贡献并不压于他的文学成就。他反复地重申民本思想,关心民众的疾苦;他倡导法制,立主于废黜酷刑;他提出了安边策略,反对朝廷的黩武;他一再进言,希望改革当时的吏治。所有的这些,都反映了一个政治家敏锐的眼光。然而,也正是由于其独到的见解与当时的当权者隔隔不入,陈子昂屡陷冤狱,终于在他42岁那年死于忧愤之中。
玲珑俊美的金华山分为前后两段,南高北低。前山有金华道观,始建于南朝的梁武帝天监年间,系全川的四大名观之一。依山取势,建有祖师殿、藏经楼、老君洞、纯阳阁、道人院等多处气势恢宏的建筑。山道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的确是清幽易人的静修之地。其南天门上高挂有“涪江保障”的木匾,两侧“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山”的楹联高度评价了金泉山中雄、奇、秀、幽的自然风光。这里有丰富的植被资源。据《川中名胜——金华山》一书的作者所记,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初期上山考察,当时山上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就有1168种,其间不乏树龄在百岁以上的古木。我们在登山的途中便亲见了一株道人院内挂有“射洪禁伐”字牌的明代金桂,并在此摄影留念。这株金桂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枝繁叶茂。每年9月,金桂花开,满庭飘香,实为罕见。金华山中的秀色,吸引着众多本城和外地的游客前来观光。唐代大诗人杜甫,“苦吟诗人”贾岛,宋代的著名诗人、书法大家黄庭坚以及当代的“森林诗人”傅仇,中国作协会员、《唐宫八部》的作者、被誉为“中国怪才”的当地作家吴因易等人,皆曾到此游览,并且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和佳话。曾在金华中学和射洪师范校执教多年,退休后闲居于太和古镇,饮誉当代画坛的国画大师孙竹篱先生,其生前更是每年必来山中,赋诗、写生。也许,正是金城山古道间旖丽的自然风光撩动了大师的诗情和画意。1986年,孙竹篱先生病故后,其遗骨,便安放在东坡的一处壁洞之中。“竹倚清涧根叶茂,篱伴黄花晚节香。”风光无限的金华山哺育了这位大器晚成的画家,而作为一代宗师的画家,孙竹篱又以其神妙的丹青之笔赋予了金华山艺术的生命。
据同游的萧老介绍,射洪一带,人杰地灵,现任南充日报副总编辑的中国作协会员、诗人何永康先生,便是地道的射洪人氏。
金华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的迁客骚人,为这座荟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岭的川中名山留下了宝贵的人文遗产。在纯阳观前的丛林右侧,我们便见到了一块长约两米的诗碑:正面为《观陈公学堂遗望》五律一首,背面为《登金华山野望》七律一首,皆为一代诗圣杜甫的手迹,其书法笔意遒劲、秀丽潇洒。据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等人的考证,这是杜公生前唯一留下的墨宝。关于此诗,当地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唐开成三年,时任长江主簿的贾岛途经三台,顺道前往金华观光,曾吟有七绝一首。诗云:“三年未省闻鸿叫,九月何曾见草枯。寒暑气均思白杜,星辰位正忆皇都。”诗成之后,山中道人赵朴新数度请求其题壁留念。观完金华全山,贾岛看到了陈公佳句和杜甫撰写的那道豪放、沉雄的诗篇:“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诗人深感其立意高远和文笔精工,婉言谢绝了道长索稿的要求,投笔相别,留下了一段文人相敬的佳话。
感遇厅,这是金华山中纪念陈子昂最为重要的建筑,其门匾为当代书家林麟所书。厅内正中陈子昂手握书卷,凝目沉思的汉白玉全身塑像系四川美院的师生集体创作,“三唐冠冕”的木匾高悬其上。塑像两侧,有今人补书的一副楹联:“所读何书,尚有遗篇传墨翟;其人如玉,无须后辈铸黄金”,高度评价了陈子昂的文品和人格。塑像之后的木板壁上,镌刻有陈子昂感遇诗38篇,抒发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陈子昂一生坎坷,回到射洪后,又被当时的县令段简污陷。但是,当地百姓却为他深深地感到不平。穿过感遇厅,我们在明远亭右侧的回廊上见到了一块能够发出异味的“臭石”,据传为段简在遭受天谴,暴病身亡之后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