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大禹陵
在写绍兴游记的开头我说过,我对绍兴的印象在这之前仅仅停留在鲁迅的层次上。对绍兴其他的情况是一片空白,一无所知。所以在绍兴的旅游都是儿子安排的,他安排的也是他以前游过的,知道大概方向。就是这样,也是常常
在写绍兴游记的开头我说过,我对绍兴的印象在这之前仅仅停留在鲁迅的层次上。对绍兴其他的情况是一片空白,一无所知。所以在绍兴的旅游都是儿子安排的,他安排的也是他以前游过的,知道大概方向。就是这样,也是常常开错车。从东湖出来,去哪我也没有听明白。走到一条比较宽大的路,方向是南北方向的,再往前是丁字路口了。他把车靠边停下了,指着前面山头上说,快照。
我说,照什么?他说,大禹像啊。仔细看,在车前山顶上有一个黑乎乎的塑像,很小,要用相机拉近了才能照出。他也用他拿相机照,我也照。一面照相,一面心里直嘀咕:绍兴哪来大禹,大禹和绍兴什么关系?
开车后才知道是去“大禹陵”。大禹的陵墓在绍兴?怎么会在绍兴?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到了大禹陵。
对大禹,以前课本上也就学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进”,是尧、舜以后的第三个古代圣人。仅此而已,至于大禹家在哪里,大禹在哪里治水,死后葬在哪里,一概不知,上学时的教科书上不讲这些。
现在,到了绍兴,却出来个“大禹陵”,对我来说是将信将疑,心想现在都拿出古代老祖宗出来挣钱,搞旅游,就像山东临沂要建诸葛亮故居一样。游过后才知道我的猜测错了,来到这里值得一看,有较大收获。
到了大禹陵门口,后来写本文时找到大禹陵的导游图,上表为“九龙坛”。没有停车地方,而儿子说游玩处要走进去老远,能开车进去就好了。我下车到买票的服务台打听清楚了,可以不买票开车进去。到了检票口,一个女服务员看了我们的联票,拿出以前火车站检票用的打孔夹,在我们的票大禹陵那一栏上打了一个孔,就让我们开车进去了。进去的确老远,步行的话,半个小时不够。
经过一个大禹陵的牌楼,抢拍到了,不大清楚。后来得知此牌楼建于1995年,上面“大禹陵”三字是江泽民写的。这段路,应该就是一般皇陵前的“神道”,两边有用来当侍卫的石兽。以前大禹陵不知道有没有神道,即使有,那神道估计早就没有了。
进去,找地方停下车,下车一望四周,是一块很大的广场,很新,建了没有多久,导游图上说是“祭禹广场”。
有一块半圆形的很厚很高的“壁”,不知道应该称呼它什么名字。表面刻画这密密麻麻的古代人物等的图画,看不懂,顶上有九个像是铜铸的大鼎,后来才知道它是“九鼎台”,象征什么就不知道了。
我们到那儿已经下午四点十三分了,据说五点半就要关门。我们只能参观山下部分,山顶是没有时间上去了。夫人也爬不动,那有一千多级台阶呢。
广场很大,有一个钟楼,广场中央有一个很大的“阴阳鱼”,另一面有大鼎一个。地上也有龙凤一类的浮雕,北边有几根汉白玉华表一样的柱形物。广场四周树木缭绕,远处山上树木也是非常茂盛。那大禹的塑像在山顶肃立。
广场东边有河流,河上有桥通往大禹陵。河上与广场相连的有一个“水上祭坛”。在这里看到一块工程竣工标牌,说明此广场等建筑竣工于2004年9月,由绍兴市政府兴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
后来看文献,知道这里每年有祭奠大禹的仪式。开始属于“省级”,现在属于“国家级”了。这里是“祭禹广场”。
看下面新建的没有多大意思,虽然建得很漂亮,照了几张相,就往里走,过了一顶石桥,到山脚下,登上十几步台阶,又有一个检票口,这是自动检票口,一个青年在把关。儿子没有票,不让进,要买票还得到大门口我问询处。简直胡闹,我有点不高兴了。夫人却在一边与那青年商量,放我们儿子进去。那青年问我儿子多大了,我说二十多岁。我已经在骗他了,可他却说,他还以为是不满二十,假如不满二十,他就通融通融让进了。过后,我提到此事,儿子说,看你那模样,我十几岁,成了你孙子了?
儿子早就走了,回到他车里等我们。儿子一走,老婆子游玩就大大打了折扣,草草了事,照个相就走,还嫌我看得太慢。
进去一看还到处是古迹,不全是现代人为了旅游搞的。也知道了,这里是安葬大禹的地方。秦始皇也来过,康熙、乾隆也来过,许多名人来过。
据介绍,大禹治水也治了绍兴这一代的洪水,将洪水排入东海,使绍兴人民解除水灾之苦。后来大禹东巡到绍兴,死于此地,就埋在会稽山。
这里就是有名的会稽山麓,据《墨子》、《史记》等籍记载,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墓穴所在。
所以大禹陵不是大禹的陵墓,只是根据记载,大禹葬于此地。
我们看到的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会稽山,山顶上是建了没有多久的大禹塑像,显示出大禹治水的决心和宏大气魄。进去后看到有一介绍这是“石帆山大禹铜像”:“2001年4月,石帆山顶“大禹铜像”建成,会稽山景区又增添新的景观。大禹铜像,高21米,是大禹治水时亲躬劳作形象,手持木耜,足踏乘风巨舟,屹立在石帆山顶,气势雄伟,令人肃然起敬。为便于人们登山瞻仰,修筑了千级台阶的步行山道。自禹王山蜿蜒而上,其中有观景平台及山顶平台,可远眺古城绍兴新貌。”
那具体说,会稽山是一群山的总称,建有大禹铜像的山是“石帆山”,而我们参观所在地又是“禹王山”。这是我看了这些说明后的猜想。
进去后看到一个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石鼎,石鼎后面是长长的甬道。过了甬道,拾阶而上。看到上书“大禹陵”的石碑和碑亭。
明洪武年间,禹王陵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36座王陵之一。明嘉靖年间请学者考定墓址,由绍兴知府南大吉立碑,并亲自书刻“大禹陵”三字于碑上,碑上又盖以亭。碑高4.05米,宽1.9米,曾在1956年被大台风折成两截,后围接,照片中能看出折痕。亭子也在台风中毁坏,79年根据明代原貌重建。
再上去看到一殿,据说刚开始是大禹儿子建的,是为了供奉、祭奠他父亲建的。后来毁了又建,建了又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6年在原地重建的。
殿里有许多画像,可能记载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功勋。粗粗一看,就退出。
进入一个碑廊,看到一块由玻璃保护的石碑,一看这架势,那就是宝贝。由于有玻璃围着,相机照不清楚碑上的字迹。看到里面基本上是小篆书写,看不懂。看介绍,这是秦始皇东巡
版权声明:本文由迷失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