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贝多芬
那天下午,我把音箱的音量调到最大,当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突然响起来的时候,正在打字的手指不听使唤地跟着颤抖起来,我只好停下来。大约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听贝多芬的这首又叫《命运》的交响曲,是在录音
那天下午,我把音箱的音量调到最大,当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突然响起来的时候,正在打字的手指不听使唤地跟着颤抖起来,我只好停下来。大约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听贝多芬的这首又叫《命运》的交响曲,是在录音机里听到的磁带,那时,不知道是贝多芬的交响曲,只是觉得百感交集,甜酸苦辣各种滋味都有。乐曲一开始,就是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四个音动机。这个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要命的是,那激昂有力的音乐,那突如其来的命运也同样地摆在我的面前。当时,我在上海棉纺三十二厂上班。也是造化弄人。在这之前,我在上海呆了六年,一直从小学三年级读到初二,由于户口不在本地没办法参加高考,初二下学期离开上海来到湖北。初中毕业以后我直接读了技校,就在分配工作之前的实习时由于我是知青的子女户口得以迁到上海。当时,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可是晴天突然响起一个霹雳,办事处下来调查时发现我们家兄妹两人的户口都迁到上海,告诉我们这是政策不允许的,要把我的户口迁回原籍。那段时间,我害怕听到奶奶的叹息声,家中逼仄的空间更是令我感到窒息压抑。于是,我经常一个人毫无目的地在街头游荡,每当我看到川流不息地的行人,来来往往的车辆,心中就会涌上一股莫名悲凉、焦虑、烦躁和孤单,我感到生命的无奈,甚至连死的想法都有过。这首《命运》交响曲,同样让我感受到青葱岁月中那种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
乐曲戛然而止之后,才知道是贝多芬的《命运》。
第一次听贝多芬,便怎么也忘不了当时的情景,当时甚至还在想,为什么命运会是这样的不公平?
贝多芬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听力就开始下降,直到后来听不到外界的一切声音。其间的二十多年,全被聋疾所折磨。对于一个需要耳朵来创作的音乐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然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却在这段时间产生。直到入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鼓掌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第九交响曲》。在我们平常人眼里,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匪夷所思;更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或许这也是他的音乐听起来有一种摄人心魄力量的原因吧!几乎每一个喜欢音乐的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都会被贝多芬所震撼。这大概也算是音乐史中的一个特例,或者说是一个奇迹的现象。即使是贝多芬自己本人也会莫名其妙的。
丰子恺在20世纪初期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的确,贝多芬是“只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一生都被疾病、贫穷、孤独、倾轧、嫉妒、耳聋、失恋所困扰,可最终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这一切苦难。虽然他也曾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屈辱,甚至多次想以自杀结束生命。但是面对命运的无情:“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他这样说。在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中,我们可以听到:当经历了恐惧、绝望、斗争、悲剧、欢乐之后,英雄以一种正当的,越来越强的尊严意识来审视过去……然后,磨练人的终极认识出现了:他永远不会缺少恐惧和斗争的理由。他坚强不屈地面对着真理,交响乐在激昂反抗中结束。听完后我想:其实,这部交响曲就是贝多芬本身的自我写照。
然后我又听了听贝多芬的第四和第六交响乐。我发现,贝多芬的旋律中不仅仅只是悲壮、激昂、命运、英雄、欢乐,它也有平易近人的地方,虽然他在《第六(田园)交响乐》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但随着他的音乐在乡间漫步,那种平静安宁的气氛,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心神俱爽,却无法描绘。因此,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画的话,那也不是那种须眉必现的写实派,而是感觉派的点彩。
贝多芬稍前的时候,欧洲乐坛上对莫扎特顶礼膜拜。然莫扎特的音乐是另一种逻辑,美的逻辑。如果说莫扎特的音乐是一派天籁,此曲只应天上有。那么贝多芬的音乐,纵然不是激流瀑布,也是一片奔流不息的浪潮。驱动这滔滔雄辩的音乐之流,是一股强劲不肯妥协的力。我之所以要倾听贝多芬,主要便是这股力的吸引,这也便是他的魅力所在。
2008-6-12
版权声明:本文由迷失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