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陌上纤尘里静享书香之旅

于陌上纤尘里静享书香之旅

无侣散文2025-04-07 16:09:35
题记:疏于文字很久,今应武主任之约“新书节-我与书的故事”为此文,总有丑媳妇难见公婆之感。随想起文静先生的话来——书,成为鼓励我勇敢面对生活带来困境最要好的朋友,静静地陪伴着我度过晨与昏,春与秋...

题记:疏于文字很久,今应武主任之约“新书节-我与书的故事”为此文,总有丑媳妇难见公婆之感。随想起文静先生的话来——书,成为鼓励我勇敢面对生活带来困境最要好的朋友,静静地陪伴着我度过晨与昏,春与秋......
我是一名教师,终日与书相伴:编书,读书,教书,书香伴我行。
课余,我每每受托编辑一些书稿,任《蜀风》执行主编两年余,后再编辑古驿魏城《古风新咏》一书。时光流转,多本书籍早已付梓,我从未计较过要一分钱的报酬。每当编辑的书稿变成满含油墨之香的书册,捧读翻阅之中,总有赏一帘江南烟雨之愉悦心绪。
多年执教国文,与书结缘,深感编书、读书的苦与乐。特别是在当下,还能静下心来编校文字,实属不易了,得做好一点一滴,善待每一篇作品——这可是对文化的责任。虽然处理完教务身形劳顿,还得打开电脑阅读稿件;虽然天气暑热,还得在屏前复制、粘贴、编辑;虽然时时对“麻友们”歉疚,还得佯装笑脸,但能在文字书香中行走,不也乐乎?
记得一件事来,有人曾问我们编辑书稿酬劳多少,我戏言:“不可计数。”我深知这“不可计数”的背后应该是其文化价值吧,N年以后,还有人记得我们为文化的传承做了一点点事,就这一点点事,或许用金钱的多少是无法来衡量的。
前几日,传达室送来大型文艺双月刊《中外文艺》第三期,稚作《梦江南,写江南,心在江南》入选,单凭那一缕缕淡淡的书香,就让我欣喜万分。
在这本书的编委名单中,我看到了市作协杨荣宏副主席的名字,随想起之前在《芙蓉溪》杂志和《盐泉梦流》里读到先生的美文。更难忘前不久,文友在电话中忆及于省城开会时,先生念及鄙人之点滴,就如当年绵阳日报副刊主编袁列君先生念及我一般。唉,虽然与先生从未晤面,见文犹见人也,这就是书香的魅力。
有书香作伴,经年笔耕不辍,散文《诗意绵阳》在绵阳日报、《青少年文学》刊载,并获市作家协会、市旅游局征文奖。诗歌、对联多首(幅)发表,散文《郪江古镇一瞥》收入姚小红老师主编的《郪江印象》一书。我的案头常年码着这些厚厚的书籍,书香盈屋。
想想能在书香中行走,少了铜臭的熏蒸。读一页书,写一点文字,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何等的快乐。听着键盘上敲击的声音,这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超脱。
我是文学艺术的门外人,虽然舞文弄墨,虽然有诸多“豆腐块”见之于媒体,甚至编辑成集,但我这个业余人永远不会以什么“家”来自居。我做着文人的痴梦,这痴,或许就是执着,或许就是“要为文化做一点事”的信念吧,尽管有人说这是现代经济大潮下的“迂”。
读自己的书,码自己的文字,走自己的路,见惯了世俗的丑陋。我曾经寄语我的女儿:在我们家里,永远不会充斥“铜臭”的气息,有的只是随手可以触及的书籍。虽然我们没有宽阔的房屋,但是,我们屋小似船,唯求读书闲静,于陌上纤尘里静享书香之旅。
2014年7月11日于芙蓉溪畔六里陋室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