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双秀才

网络双秀才

丛育散文2025-01-31 19:42:31
秀才、举人、进士,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梦想。我生于20世纪30年代,读书时废科举已经有半个世纪了,所以我与秀才无缘。可是在我的生活中,“秀才”的桂冠却不时戴在我的头上。记得1945年我上小学时,父亲领着
秀才、举人、进士,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梦想。我生于20世纪30年代,读书时废科举已经有半个世纪了,所以我与秀才无缘。可是在我的生活中,“秀才”的桂冠却不时戴在我的头上。记得1945年我上小学时,父亲领着我来到学校,见过刘先生。刘先生问:“孩子有大号吗?”父亲说:“没有,刘先生您给起个吧。”刘先生面相了我一会,对我父亲说:“二哥,咱村读书人不多,过去只出过一个秀才。我看这孩子聪明,要是在过去,甭说是秀才,就是举人也能当上。我看就叫孙厚举吧!”父亲听了,笑着说:“中!”就这样,一个虚幻的“举人”帽子就扣在我的头上。
“举人”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秀才”到听爷爷说过。他告诉过我:“村里孙继业(我的远房二老爷)的父亲是个秀才。他考中秀才那天,通报的役人,打着红旗,吹着唢呐,燃放鞭炮,秀才披红戴花,前去迎接喜报,非常威风!”他又说:“孙继贵他爹考了个大名同(意音),虽然没有考上秀才,但是草榜上有名,那也了不起。”爷爷常为我当不成秀才而惋惜。
19世纪末,康梁变法,废科举,兴学堂,再也没有“秀才”、“举人”的称谓。不过,人们口头上往往以“秀才”、“举人”、“进士”评论知识分子的才能。比方说,我考上初中时,村里人就说我考上了“秀才”;我考上高中,他们又说我中了“举人”;待我大学毕业,村里的老学究柳七爷却说我是“进士及第”。
我上初中时就喜欢文学,我的作文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语文老师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里朗读,那时我心里美滋滋的,常梦想当文学家。后来,阴差阳错我弃文学工,逐渐与文学断了缘。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因我戴一副近视眼镜,说话文质彬彬,又会写文章,所以人称我“笔杆子”,又叫我“秀才”。不过我心里明白:考上初中人称我是“秀才”,参加工作又有人称我是“秀才”,其实都是虚名。时过境迁,我调入华北油田工作之后,再也没有人叫我“秀才”了。万万没有想到,古稀之年我萌发了写作的欲望。我试着写点回忆文章,受朋友的怂恿,我大着胆子向文学网站投稿,竟一篇接着一篇发表。日积月累,不到两年的时间,我竟写了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等370余篇,计70余万字。
在网上发表作品,没有稿费,但计分。文章分A、B、C三级,A级20分,B级10分,C级5分,并以积分多少确定会员头衔。过去,我在《红袖添香》、《心路中文》网站都是普通会员,如今我在《红袖添香》网站的积分达2520分,会员头衔升级为“秀才”;今日,《心路中文》网站我的积分超过1000分,会员头衔也升级为“心路秀才”,我心中自然高兴。但我清楚,这是两个文学网站对我的鼓舞,也是对我的鞭策。我一定不辜负“秀才”的称号,继续努力,要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秀才”(笔杆子)。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