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精神鸦片

郭敬明的精神鸦片

平牒散文2025-02-21 15:56:03
认识郭敬明是很晚的,晚到一年前。当然并不是真正的认识,只是认识郭的文字。直到一年前,我才看了郭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尽管这是一部被认定为抄袭的作品,还是对其文字功力颇为叹服。在年底,我又相继的看了《悲
认识郭敬明是很晚的,晚到一年前。当然并不是真正的认识,只是认识郭的文字。直到一年前,我才看了郭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尽管这是一部被认定为抄袭的作品,还是对其文字功力颇为叹服。
在年底,我又相继的看了《悲伤逆流成何》和《幻城》,乃至郭目前的整个作品集。这样的阅读,也算是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了吧。今年又看了郭主编的《最小说》里郭自己撰写的一些文章。最后,是最近的《小时代》。
我虽然欣赏郭的才情,但我并不是郭的粉丝。读郭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对心理的细腻描述。这些细腻的带有杀伤力的文字,这些巧妙的带有浓郁的情感的比喻,都让我们在阅读时,不经意的进入到了他所刻意渲染的那种悲伤的气氛中。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郭敬明就是一个悲情的渲染者,贩卖者。他把自己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悲情挖掘出来,在文字中肆无忌惮地宣泄,在深深的感染自我的同时,也将读者潜藏于内心的相似的痛苦激发出来,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或许正是郭敬明的成功之处。
也许你可以说郭敬明不是一个很好的小说家,不是一个很好的情节设置者,但你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好的悲情贩卖者。他那股在内心深处肆意流窜的悲伤情绪,一旦形成文字的洪流,就淹没了无数的读者。让读其文字的人,在其忧伤的文字中感慨忧伤,为小说中的人物,也为读者自己。
这不是一个缺乏物质的年代,这是一个缺乏关爱的年代。在物质的相对富足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却在心灵上或多或少的存在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堵在我们的心里,找不到一个发泄的出口。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有意无意的掩饰自己的忧伤。人前,我们都有一张阳光明媚灿烂无比的笑脸,而人后泪眼迷蒙滂沱如雨一个人窝在被窝里痛哭的样子,不会有人看到,也不希望有人看到。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愿意把我们的快乐放大一万倍,分享给我们所遇见的每一个人;而面对痛苦,我们却只想独自默默承受,一个人黯然的忧伤的走在痛苦的阴影里。很多时候,我们知道把痛苦告诉朋友,我们的痛苦并不能真正的减半,反而影响了朋友的情绪。因此,我们宁愿把我们的痛苦埋藏在心里,我们宁愿把自己的痛苦在日记本里一点点的宣泄。
当我们独处,当我们静默,当我们在日记本里宣泄自我,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伟大的孩子,我们只是有些沉默的不愿意让别人分享自己痛苦的孩子。
当郭敬明的那些忧伤的文字,悲伤的情绪,进入我们的眼睛,进入我们的内心,那些独自承担的痛苦就开始发酵,就开始疯长,开始和小说中人物的忧伤融合在一起。我们开始想起那些疼痛的瞬间,那些忧伤的过往。
每个人都有忧伤痛苦的时刻,却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这份悲伤放大。而郭敬明却通过自己的文字,通过自己的小说,把自己的这份忧伤放大,放大到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许在这里,在郭敬明的很用心、很在意营造的悲伤的氛围中,我们找到了我们内心的痛苦的出口。在我们的忧伤难过中,在我们的眼泪中,把内心的毒素排出一些。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郭敬明的文字,郭敬明的小说,就像精神鸦片,他使迷恋他的文字的人,更加迷恋他。
既然是精神鸦片,就有他的负面之处,也就难怪有那么多的人不喜欢他。喜欢他的文字人也好,不喜欢他的文字的人也罢,那都是一种外在的评价。
那些喜欢他的文字的人,将会激励其继续走下去,那些不喜欢的他的人的一些尖锐的意见,或许会成为促其成长的良药。
其他人怎样,我不想管。我只享受那份在冬日的阳光下阅读他的文字的那份内心的宁静,我只享受那份在精神鸦片中的陶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