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若水

倪若水

抛朵散文2025-01-31 17:36:34
倪公讳泉,字若水,藁城倪家庄人。倪若水的祖先出自战国时期的郳国,郳国是一个小国,曾经是鲁国的附庸,后来由于战乱,郳国人为了躲避灾难,便四散逃命,各自隐居,为了不忘祖籍的功业,便把郳姓改成倪,随后倪氏人
倪公讳泉,字若水,藁城倪家庄人。倪若水的祖先出自战国时期的郳国,郳国是一个小国,曾经是鲁国的附庸,后来由于战乱,郳国人为了躲避灾难,便四散逃命,各自隐居,为了不忘祖籍的功业,便把郳姓改成倪,随后倪氏人便出现了。六国时代,赵国有一位将军名叫倪良,曾率领赵国军队为了安邦,抵御入侵之敌,屡立战功,被后人称之谓著名的军事家,当时可与庞煖、廉颇等将军比美。随着赵国宫廷不断变化,一朝君子一朝臣,倪良的后裔为了避免那“鸟飞尽,良弓藏,走狗烹”的悲剧重演,(另一说是因倪良的军功而封于此,我认为前一种说法可靠)便在倪良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即赵国与中山国之边缘地带,一个茅草丛生的地方隐居下来,这个地方就是藁城的倪家庄,当地人却把这个村子叫野庄,大概不忘村子来历的缘故。
公元661年,藁城东南面的倪家庄,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莽莽草原,没腰深的茅草在风的吹拂下摇曳,就仿佛一片绿色的波浪在此起彼伏,原野周围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十几户倪家人组成的小村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过着老百姓所谓的安逸生活。就在这一年(历史上称谓龙朔元年)的一日清晨,一个叫倪基的门户里喜添贵子,一个口含灵气的男婴出生了,那呱呱坠地的哭声打破了倪家庄周围草场的宁静,由于这个孩子命里缺水,家长便给孩子提名若水,这就是日后给倪基一家人光宗耀祖的倪若水。倪若水天资聪颖,对人接物彬彬有礼,七岁的时候,他就能口诵万言,滔滔不绝,也许受家教或祖德的庇护,以及遗传因素,作为耕读世家,他还未弱冠之际,便博览群书,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妙语连篇,甚得高人青睐,其为人做事,为文倡道,已声播河北。公元690年,年近而立,武则天当政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同时也是一个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人才,武皇帝为了图治国家大业,让那些先朝老臣下去,实行科举制度,从全国之中选拔人才,倪若水应试,就仿佛久旱逢甘霖,俗话说:机遇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此时的倪若水早已成竹在胸,他觉得出人头地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他与自己的堂弟倪若冲就伴步行去真定府参加应八道使举,一路上为防备豺狼虎豹的袭击,兄弟二人手里各拿一根木棒,一方面可以用来防身,另一方面还可以当拐棍用,一路上风尘仆仆,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倪若水黄榜题名,射(策)铨科,授秘书正字,掌校雠典籍,官署秘书省。复以举迁右骁卫兵曹参军,不久转洛州福昌县丞。又在西京长安参加升级考试,后来应封岳举,授于雍州(咸阳)县丞,调补长安县丞,公之应务也,以忠公为主;不以矫激居心,公之检身也。不久授右御史(台监察)御史。充剑南安察,加朝散大夫,转左台侍御史,寻迁吏部员外郎。......明光覆被,更参列宿之荣。以公事出为宋州长史,稍迁慈(磁)州刺史。后来他征拜中书舍人。没有多久,拜尚书右丞。机在握而恒摇,纲乘网而不紊,阳秋克备,泾渭以分。未几,申命察使,帝难其举,乃除出为汴州刺史。公皂盖一临,皇华暂拂,下车而翻讹革,入境而道德齐礼,人咏其苏矣。入拜户部侍郎,步戴筐之仙宫,掌夫家之小职,既惬之望,宜以德迁,再为尚书右丞,复如前政矣。
在倪若水出任汴州刺史时,在当地广修孔庙,倡教育,兴办州学、县学,并且身体力行与当地老百姓一道种田,实行以人为本,很得民心。开元三年(715年)六月,山东一带发生蝗害,老百姓不敢捕杀,却拜祭天地祈福灭灾。姚崇命令捕杀蝗虫后用火烧焚,彻底消灭。老百姓不敢捕杀,却拜祭天地祈福灭灾。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天人感应的思想禁锢着人们。史书上说:“朝廷喧议,皆以驱蝗为不便。”一时间朝廷里议论纷纷,都以为驱除蝗虫不利。一向对姚崇惟命是从的“伴食宰相”的宰相卢怀慎表现出少有的力争:“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事?外议咸以为非。又杀虫太多,有伤和气。”谏议大夫韩思说:“蝗虫是天灾,当修德以禳之,恐非人力所能翦灭……望陛下悔过责躬,发使宣慰,损不急之务,召至公之人,上下同心,君臣一德,持此诚实,以答休咎。前后驱蝗使等,伏望总停。”唐代著名文学家张鷟,矛头直指姚崇:“天若偶然,则如勿生;天若为厉,埋之兹甚。当明德慎罚,以答天谴,奈何不见福修以禳灾,而欲逞杀以消祸!此宰相姚元崇失变理之道矣。”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刺史倪若水拒绝执行姚崇灭蝗指令,上奏玄宗:“蝗是天灾,自以修德。刘聪时除既不得,为害更深。”姚崇为了贯彻灭蝗措施,与上下左右展开艰苦的说理斗争。姚崇以官爵相位担保,力主灭蝗。玄宗准奏。姚崇报倪若水捕蝗牒:“刘聪伪主也,德不胜妖;今日圣朝也,妖不胜德。古之良守,蝗虫避境,若言修德可勉,彼岂无德致然?今坐看食苗,忍而不救,因此饥馑,将何自安?幸勿迟回,自招悔吝。”倪若水看姚相态度坚决,方下定决心灭蝗。他发动各地官民,用姚崇火焚坑埋的办法灭蝗,结果汴水流域“获蝗一十四万(石)乃投之汴河,流者不可胜数。”(《旧唐书))经此捕杀,老百姓避免了一场大饥荒,政府也节省了巨大的赈灾支出。结果是姚崇赢了,两淮的黎民百姓得救了。倪若水也由起初的不同认识和抵触到后来成为名垂青史的灭蝗典范。
倪若水还是一位敢于给当朝皇帝纳柬的铮臣。开元四年(716年),玄宗派遣中官到淮南等地捕捉珍贵水禽以为压邪及观赏所用。倪若水认为此事需动用大量劳力,况且正值农忙之时,遂上表谏道:“方今九夏时忙,三农作苦,田夫拥耒,蚕妇持桑。而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供园地之玩,远自江岭,达于京师,水备舟船,陆倦担负,饭之以鱼肉,间之以稻粱。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唐书·倪若水传》)当时唐玄宗是一个从谏如流的开明皇帝。他看完倪若水的奏表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只得下诏答倪若水:朕先使人取少杂鸟,其使不识朕意,采鸟稍多。卿具奏其事,辞诚忠恳,深称朕意。卿达识周材,义方敬直,故辍纲辖之重,委以方面之权。果能闲邪存诚,守节弥固,骨鲠忠烈,遇事无隐,言念忠谠,深用嘉慰。使人朕已量事决罚,禽鸟并令放讫。今赐卿物四十段,用答至言。不久,倪若水调入京城任户部侍郎。倪若水不仅政绩卓越,还在藏书方面有一定的贡献,据说他的藏书“列架不足,叠窗安置,不见天日”。倪若水靠自己的俸禄藏书,靠自己的手抄校对,付出了艰辛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