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刘家峡在全国都是小有名气的地方。记得小学课本里就有介绍刘家峡水库的文章。2007年6月2日,我曾和两位好友,带各自孩子,游玩过一趟刘家峡。前不久,我又有机会去了一趟,虽然两次经历不同,但美丽的刘家峡风
刘家峡在全国都是小有名气的地方。记得小学课本里就有介绍刘家峡水库的文章。2007年6月2日,我曾和两位好友,带各自孩子,游玩过一趟刘家峡。前不久,我又有机会去了一趟,虽然两次经历不同,但美丽的刘家峡风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次刘家峡之旅最为有趣。当日一到刘家峡水库,想象着白浪滔天,水雾氤氲的壮观场面,我便激动不已。但不巧,时值蓄水期,那种被曹操所书的“滚雪”的景致便无缘欣赏。于是我们租船前往炳灵寺。
炳灵寺坐落在永靖县西南35公里的积石山中。据宋代李远《青塘录》所载,炳灵寺始建于唐贞元19年(803年)。青塘是青海、西宁的故称。其实,炳灵寺石窟的历史要更为久远,确切有开凿纪年的时间是西秦乞伏炽磐之建弘元年(即公元189年)。在唐代,炳灵寺被称为灵岩寺;宋代始称为炳灵寺。明嘉靖35年(1556年),吴祯纂修《河州志》,开始称作冰灵寺,同时也叫做灵岩山寺。《嘉庆重修一统志》,正式称作丙灵寺。直到当地喇嘛教大为盛行后,才改称为炳灵寺。据说,“炳灵”一词源于藏语,即十万弥勒洲的意思。
在北方,乘船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本身便是少有的浪漫事情,况且又跟志同道合的好友,又有孩子相伴,心中便充满莫名的期待和向往。滔滔河水,不舍昼夜,静静奔流。宽阔的河面上回荡着轮船马达的声响。夹峙在两岸的群山形势平缓,山上村落、路径、依稀可辨。行至一处轮渡码头,见等待在两岸准备过河的车辆和人群,更觉好奇,不禁想每天在这里会发生多少有趣的故事。看得久了,有些沉闷,便呆在舱里与朋友闲话,跟孩子戏耍,时间过得很快。
忽闻有人喊道:“黄河竟是清的。”出仓一看,果然不假。原来此处是洮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河面赫然被一分为二。一边河水清澈碧蓝;一边混浊不堪,那是洮河携带的泥沙造成的天然景观。朔河而上,两岸壁立万仞,如刀砍斧削,色程赤褐,更显岁月沧桑之感。这或许便是所谓的丹霞地貌。看此地势,心想莫非是大寺勾,果然,前行不久,炳灵寺突然出现在眼前。
朋友们不打算进寺,觉得没有多大意思。对于游玩,孩子们热情高涨,精力旺盛,而我对于雕塑壁画,很感兴趣,于是便由我带着孩子们进去。岁月久远,雨打风吹,多少楼台被时光侵蚀、被风化、被野草滋蔓、被人为破坏,已变得破损不堪,面目全非。悬崖峭壁上还有石窟,只是栈道残缺,无法登临,况且又操心孩子,让人心生怅然。好在随身带了照相机,在为孩子们服务的同时,也拍了不少寺内景观。
像麦积山高14米的的隋代摩崖立佛像一样,炳灵寺也有高27米的弥勒佛坐像,成为招牌景观。只是这座弥勒佛像面部毁损严重,已很难看出庄重平和的法相。炳灵寺跟麦积山一样,也是采用石雕、泥塑、彩绘壁画三种表现佛法的艺术手段,至于优劣我难以评判。只是一想到当年工匠们常年劳作于深山峭壁之上,便觉得少了坚定的意志和甘于寂寞的执着精神,恐怕是难以功德圆满的。
快出寺时遇到一小滩,摆卖一些炳灵寺的明信片和书籍。我买了一本由阎文儒和王万青合著的《炳灵寺石窟》一书。阎文儒为北大考古系教授,王万青为炳灵寺文物保管所所长,这本书是在阎文儒1963年考察炳灵寺石窟的材料基础上,由王万青补定而成,收有大量史料,是了解炳灵寺不可多得的材料。
此后,我们还去了景色宜人的太极岛。当时岛上风光自然,全没有现在宽阔的马路,高楼林立的小区。显然资本的巨手又在这里施展魔法,把荒凉变成财富,把自然变成人造。时隔四年,我倘佯在太极湖边,虽然清风拂面,湖面水光潋滟,同样令人心旷神怡,但是我总觉得缺失了一份悠远的宁静。同行的年轻人嬉闹着,将青春的倩影留存在数码相机里,而我却在努力搜寻着记忆,试图紧抓住弃我去者不可留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