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现在有个什么应酬,上饭店,已经不太习惯坐在大堂,而是“要个包房”。记不清最早出现包房是哪一年,反正现在经常习惯性地走进包房。什么事成了习惯,就很值得反思了。想一想也很可怕:我们为什么非得到包房去?我们
现在有个什么应酬,上饭店,已经不太习惯坐在大堂,而是“要个包房”。记不清最早出现包房是哪一年,反正现在经常习惯性地走进包房。什么事成了习惯,就很值得反思了。想一想也很可怕:我们为什么非得到包房去?
我们是个欢乐的民族,什么都敢拿来娱乐。虽然缺乏公民意识,在需要自由地表达立场观点时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沉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没有一刻不喜欢激情表达。就说吃饭,只要席上有几名喜欢显示酒力的,其他人的这顿饭就等于拿自己的生命陪伴他们的无聊。劝啊,哄啊,闹啊,大喊大叫,一餐饭没吃完,耳朵已被吵聋。在这里,你看到人们的自由与奔放,会很惊讶中国社会词典中曾存在“小心翼翼”“缄口不言”“沉默寡言”“木讷”“明哲保身”等等词语。我每次进饭店的大堂,常常会想起从前的那些“群众集会”。
那就找个不胡吃海喝的地方,去喝茶,怎么样?一个样!茶馆也是闹哄哄的。从前茶馆老板怕事,敬告茶客“莫谈国事”。其实果真为国事吵成一锅粥,甚或要脱鞋子扔,倒未见得是坏事,至少还关心,至少还参与,至少证明了“民主是个好东西”。然而,如今茶馆里尽是打牌的,青年男女群起“斗地主”,很有点阶级斗争气氛,喧叫声让人不得安歇。
不止一次听到干部同志诉说,在欧洲某国,在美洲某国,因为习惯性地在饭店喧哗,如何遭人白眼的。还是回到祖国好,看到饭店热气腾腾,人头攒动,乱哄哄的,感到亲切得不得了。
然而,既然这样习惯性地爱热闹,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包房”?我孤陋寡闻。有人说,是为了个人的隐私——吃饭到了饭馆,还要什么隐私权?你吃了点什么,服务员、经理、厨师和收银台全知道。吃菜喝酒是正常的行为,又不是吸粉,有什么要避人的?富豪达官宴客,则可以在自己家中;当然,除非是为了密谈,送钱,传情,也可能是为了隔绝,神秘,等级,等等。改革开放30年,城市的人们的住房获得了极大的改善,有了很大的生活空间,在饭店非得包房似乎没有必要。
我私下认为,需要安静是重要原因,此外,要包房可能也体现一种地位,而包房常常又有“最低消费额”,于是包房更要大行其道了。有些饭店的包房已经规模化,长长的走廓,一路到底,灯光暗暗的,几个服务员人影立在那儿不动,走进饭店像是进了特务机关。
记得有旧闻曾说过飞人刘翔在美国比赛期间的好玩事。飞人去当地一家餐馆用餐,下了车,保镖们怕有食客找刘翔签名或是合影,把他围住向前移动,餐馆内外,洋人只是远远地望一下,并无一人上来。刘翔的陪同人员问餐馆的服务员:“包房在哪里?我们要包房。”可是这家餐馆没有包房——为表示公平服务,不但是这家,美国很多饭店都没有所谓的“包房”;即使达官贵人,也坐在大堂用餐。你果真想“包”,除非把餐馆全包下来,然而即使那样,老板也未必愿意,他不想失去老主顾。这可能就让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更不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