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三声)名词的诱惑
作者:花星时间:2024-11-18 01:42:08热度:0
导读:最近“黑哏儿”这个名字老有人跟我提,要不就是“前村上树”什么的,说我既然是“科班”出身的,又老喜欢写东西,那肯定是需要知道“黑哏儿”和“上树”。我起初是很以为然的,当然也很以为耻,因为我的确不知道什么
最近“黑哏儿”这个名字老有人跟我提,要不就是“前村上树”什么的,说我既然是“科班”出身的,又老喜欢写东西,那肯定是需要知道“黑哏儿”和“上树”。我起初是很以为然的,当然也很以为耻,因为我的确不知道什么“黑哏儿”和“上树”。在我的理解里,哏儿就是哏儿,郭德纲说的相声哏儿,是无关什么黑白的,管他怎么说只要让我笑了就好;至于上树,那应该是人类没有进化完全之前做的事情吧,我虽然不这么博学,但起码对历史还是有一些常识的,文学的产生是在人类语言产生之后的,上树那个年代即便是有语言也接近于动物,不敢想象动物怎么能产生文学。
既然咱不懂,那就查查吧,我一查真是吓了我一大跳,我居然没查到,想不到这万能的百度居然连“黑哏儿“和“上树“都找不到。我轻易是不肯露怯的,虽然不懂的东西有很多,最起码不懂咱们还可以查,不过这回是非露了不可。我不妨也阿Q一回吧,不耻下问是种美德嘛,更何况人家想“教导”的愿望比我想“求教”的愿望要大得多,于我无害于别人有益的还是干得过。于是我怯懦地打了一行字:“你早晨说的‘黑哏儿’和‘上树’是什么什么意思?”这孩子还是颇有长者的风范的,给我发了一篇笑脸,然后说:“那叫黑格尔和村上春树,本来想跟你谈谈黑格尔的文艺美学和村上春树的小说,你想知道我给你讲讲吧……(此处省略了1万字)”
这次特别授课上了一个多小时,从美学讲到天文,又讲到av女优,又讲回小说,听的我是头昏眼花,不过这孩子一直没有停下来的迹象,看了会电影打发时间,这孩子还在说,并挑出了更多我不认识的名词出来,我终于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给了一个不靠谱的人跟我挑名词的机会,于是乎我只能用一种接近暴力的手段来结束他的谈话。
我说:“朋友,你先稍等一下,先来听我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叫张红斗,是一个画家,但是他的画画的却很一般,因为他和张大千都姓张,动不动就搬出张大千来吓唬人,以张大千的传人自居。他的邻居很生气,又不好意思直说,就说:‘你真是拉大旗做虎皮呀。’你知道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吗?”他说不知道。
我说:“寓意的是一个人说大话,压寒气,拿一些不相干的东西给自己的作品添彩,并不是真的有本事。”他迷茫了一阵子,没有说话,我果断的把他拉进了黑名单里。
拉大旗,做虎皮,这话还真是有意思,至于在和谐百度上我查了一查百度的百科,真是了不得,解释为: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这就上升到一个需要“革”命的高度了,好似这百度百科本身就有个拉大旗,作虎皮的感觉,这个咱们暂且不讲,还是以这本意来解释吧,我把这句谚语与时俱进了一下,那就是“挑名词”。
“挑名词”的诱惑还真是大,说着话或是作着文章,忽然挑出来一句某某名人说过的名言(譬如高尔基说的去你奶奶个爪之类的),不管是真假,总能引来一阵的唏嘘。博学的帽子扣上了,想再摘下了就很不容易。我们每个人也都谙熟着这“挑名词“的规范和法则,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譬如小学生写作文,如果能出来一句谚语,那么老师准会在句子下面画上曲线,表示是个好句子,还能得到一朵小红花(详见《小红花与请家长》一文)。到了中学上作文课老师还要讲,作文里要引用古典诗词,最好是阅卷老师都不知道的,这样才能得高分。至于到了大学,那更了不得,作论文竞赛得一等奖的不是在论文里有思想的,而是看谁在论文后面的引用处注明得多,谁的多谁就获奖,有的引用书名号里的字比正文还要多,哈哈,那一等真是非他莫属了。说话也是一样,有的老师上课的主要活动就是挑名词,而作文章与教授的目的远不止是炫耀自己,获得崇拜这么简单。
说大话,拉大旗,名词挑的这叫一个潇洒,以9成的名词、引用所作出的杂文、评论与六成形容词、小四成的评论作出的小说、散文充斥了整个文坛,“学界”乃至社会的浮夸虚伪的风气也便就此形成了。
引经据典比创作来的容易,还更有卖点,我又何妨不去尝试一下呢,不过我要引用的并不是什么名人名言,想引的只是我想说出的:人生而是渺小的,却总妄想着伟大,大部分人被残酷的事实通知这一生没有伟大的可能的时候,就只能去寻求一个心理的支点,谎言就这么产生了,无数人说着谎言并用心倾听别人的谎言,还乐此不疲。无数在这个战线上的“革命先烈”扛着各式各样的大幡朝着阎罗王的宝殿里面奔去……